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4437
  • 作      者:
    熊易寒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熊易寒,1980年生,湖南衡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就读于湘潭大学(1999.9—2003.9)和复旦大学(2003.9—2009.1),获管理学学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移民政治、基层治理、政治社会化,在《读书》、《社会》、《开放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国农村观察》、《Chinese Educat,ionand Society》(S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出版译著一部,人选上海市“晨光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br>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王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一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br>    研究表明:第一,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br>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互动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身份的确认与否认、斗争与妥协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是以身份生产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结构与具体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权宜性结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动,一种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运作了。身份认同从来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当农民工子女试图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体和国家治理行为的制约,防御性认同和进取性认同便应运而生。本书用“运作性认同”来表述农民工子女身份生产的这一特性。<br>    第三,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高于前者,但他们却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对个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观,其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他们由于对社会流动的预期很低而自动放弃学业上的努力。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则盛行“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是因为低预期而选择“自我放弃”,那么,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反学校文化”并不是因为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感到自豪。通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他们一方面获得了独立与自尊,另一-方面则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br>    但是,反学校文化并不是一套独立的底层文化,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一些农民工子女对基本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儿童相差甚微,价值倾向基本一致,只不过城市儿童的态度更趋近于政治正确性,也就是说,而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强烈的支持;而对于主流价值观奄定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坚决的反对。简言之,与城市儿童相比,一些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轻微的疏离,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他们与城市孩子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库存:在遭遇群际冲突事件之后,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将其整理为相应的“故事”,当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些生活记忆所构成的知识库存将成为他们判断和行动的依据。<br>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还讨论了相关命题与概念的适用范围,在超越个案的同时避免过度夸大结论的解释力,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理论。
展开
目录
序<br>中文摘要<br>Abstract<br>导论:当代中国的身份政治与儿童政治社会化<br>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城市化的孩子及其理论意义<br>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与身份认同:两种研究进路的分殊与合流<br>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真的过时了吗?<br>二、身份认同研究i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视角<br>三、狭路相逢:将身份认同嵌入政治社会化研究<br>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br>一、文献法<br>二、内容分析<br>三、深度访谈<br>四、参与观察<br>五、问卷调查<br>第一章  看不见的城墙: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br>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危机:想象抑或现实?<br>第二节  由乡村到城市:以农民工子女的文本为分析对象<br>一、农民工子女文本中的城里人形象<br>二、农民工子女文本中的城乡对比<br>三、外地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意识<br>第三节  从城市到乡村:放牛班的“寻根”之旅<br>一、戏中戏:“寻根”之旅与身份政治<br>二、我是谁:放牛班的自我表达<br>三、第二代下层移民:放牛班的类型学意义<br>第四节  小结:社会结构与社会情境中的身份认同<br>第二章  政治遗传学:家庭、文化与权力<br>第一节  外来的人:生计压力下的家庭教育<br>一、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br>二、望子成龙与“龙生龙”法则<br>三、有形与无形的社区<br>四、家庭教育方式:放任与粗暴之间<br>第二节  被治理者的政治:另类的政治社会化<br>一、城市公共政治的“局外人”<br>二、日常生活中的被治理者<br>第三节  小结:事件驱动的政治社会化<br>第三章  底层与学校:阶级再生产阴影下的政治社会化<br>第一节  编班的两难困境:公办学校中的城乡二元结构<br>一、底层的班级:物理空间的阶层隐喻<br>二、编班的政治:社会空间的阶层区隔<br>三、天花板效应:社会流动预期与自我放弃<br>第二节  反学校文化: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化与反社会化<br>一、同是异乡人:流动中的师生关系<br>二、安全第一:国家的在场与不在场<br>三、反学校文化:孩子们的叛逆与反抗<br>第三节  信息不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br>一、思想政治课<br>二、课间操训话<br>三、班会<br>四、各类竞赛<br>第四节  小结:阶级再生产与政治社会化<br>第四章  榜样的政治: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机制<br>第一节  榜样的政治社会学<br>第二节  榜样背后的国家:舒航涯的政治符号意义<br>第三节  当榜样遭遇偶像:伦理国家与世俗化社会的互动<br>第四节  小结:直接政治社会化的式微<br>一、榜样政治的一般模式<br>二、榜样教育与政治灌输<br>第五章  献爱心与塑造新公民:社会干预的两种路径及其影响<br>第一节  社会干预行动的谱系<br>第二节  从爱心到责任: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的交互社会化<br>一、志在改变: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与困惑<br>二、后支教时代:走向亲密关系的社会干预<br>第三节  塑造新公民:久牵的心灵教育与制度规训<br>一、塑造新公民:久牵的教育目标<br>二、久牵的课程设置与制度规训<br>三、久牵的“核心价值观”<br>第四节  小结:社会干预与政治社会化<br>第六章  以身份生产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化:媒介、过程与结果<br>第一节  建制化与事件化的政治学习<br>一、建制化的政治学习<br>二、事件化的政治学习<br>第二节  运作性认同与分类系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类属化<br>一、自我认同、社会归类与治理分类<br>二、运作性认同:身份生产的内在机制<br>第三节  价值观与知识库存:政治社会化的二元产出<br>一、疏离但不反对: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br>二、知识库存与“生活判例法”<br>第四节  余论:本书结论的适用范围<br>附录一:主要人物一览<br>附录二: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调查报告<br>附录三:调查问卷Ⅰ(农民工子女)<br>附录四:调查问卷Ⅱ(城市儿童)<br>附录五:访谈提纲Ⅰ(农民工子女)<br>附录六:访谈提纲Ⅱ(放牛班合唱团成员)<br>附录七:学生作文二篇<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