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北京太势利》和你一起看穿一个势利的北京。
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但和说教无关,它读起来更像一份十分有趣的指南——关于北京城的“机关”和“暗道”。
大家曾笑话电影《无极》里的皇城像蚊香。其实,那是陈凯歌深谙皇城的规则:北京城里就到处是圈子,大圈套着小圈,在这里奋斗一生,也可能依然找不到入口。
“逃离北上广”,很流行,但不时髦,因为它沉重。这本书和压力无关,我们不发牢骚,只是讨论,讨论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美好地生活——而这一点,即使离开北京也可以办到,甚至可能更容易。
坊间盛传:
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地方上的
北京人什么都敢侃
北京满大街都是“爷”
北京人牛
这就是北京,《逃离北上广:北京太势利》想让你们走进的就是这样的北京。
这就是北京,与上海、广州、深圳一样,身患重度城市病:房价飞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巨大、生活成本高昂。
此外,北京的首都意识、圈子文化、胡同心态,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紧箍咒?!
这种中国独有的迁徙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且持续不断的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30年超高速地发展,而也由于迁徙的不断,因而发展将依然,这是西方经济学家所不能理解的。
本周公司将三本套的《逃离北上广》送到我案头上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关键词是迁徙和传奇。没有迁徙就没有传奇,这就是中国经济。那么《逃离北上广》是否会偏离了迁徙的主题,并从而失去传奇的结果呢?这是思考的重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奇,这话是李宁说的。出自其口,尤其令人感叹与信服。
2010年的李宁,鬓角花白头发稀疏,身材微微发福。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那一幕:他从空中落下,没有站好,全场惊悚。李宁抬起头,脸露笑容。1992年,我随中国青年报刊代表团去广东采访,在三水市广东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的办公室见到李宁,他显得内向而不擅言语。李经纬说,他助李宁以自己名字做体育服装。
而今,李经纬的健力宝已不复存在,老人为此付出所有,传奇终止。而李宁的服装品牌已发展到仅次于耐克,并向耐克发起挑战的程度。
或许更多的80后年轻人并不指望自己成为像李宁那样的传奇,认为李宁成为运动员的传奇已足够令人称赞,成为企业家的传奇已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无法效仿。但其实:一个农民工,拼死努力,定居城市,是一种成功。如果定居便将来在某些官方数字上,她貌似完成了指标,那也不过是一座冷冰冰的世界城市标本。在这一点上,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院士级注册规划师苏解放,显然有更“痛楚”的感悟。他是一位长期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美国学者,并自认深爱北京这座城市,但他于2005年重返北京并从市中心区沿着长安街步行至东五环路的城市边缘后,不由痛心地感叹北京“穿着一身俗气的洋裤褂”。
“北京用天坛和紫禁城的形象来包装自己,但今天这个城市的现实并不令人满意:机械地规划出来的道路、地铁站的设置不考虑与社区、商业和旅游景点的联系,‘光荣地孤立’于人们的需要、价值和日常活动。一座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诚如19世纪末的美国,开发商是自封的新皇帝,公共领域只是事后的想法。也许有些人以为光秃秃的大广场和符号式的文化机构就足以代表公共事业的建设了。为什么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般莽撞行事,还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
……
放弃北上广的10个理由
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
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
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
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
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5年:
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
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
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
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新周刊》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不少年轻人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北上广”。《逃离北上广》从“北上广”是什么样的城市、在城内生活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能得到多少上升机会、会遇到什么样的城里人、最终该何去何从等5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告诉读者最真实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书中,既有马云、郭台铭等大有所成的“逃离者”的奋斗故事,也有大城市里朝九晚五的“蚁族”们的喜怒哀乐。
——《广州日报》2010年12月27日B5版
《逃离北上广》一部书共三册,分别为《北京太势利》、《上海太昂贵》、《广东太竞争》,通过一些现实发生的故事描写了国内一线城市生活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在作者看来,“北京势利”,一个永远办不到的户口就把外地人牢牢地挡在围城之外;“上海昂贵”,天价的消费让没有根基的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承受;“广东竞争”,其残酷的程度只能用你死我活来形容,不给人片刻安全感……除了审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城市的魅力与缺陷,《逃离北上广》还在每一册的末尾都收录了一些较有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并对其优势作出了相应的评述,让读者从中“寻找正在崛起的城市”。
——《北京青年报》2010年12月20日B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