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5107
  • 作      者:
    海青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今日我国民全陷落于失望时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疆吏,疆吏失望;希望民党,民党失望;希望渐进,渐进失望;希望暴动,暴动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
展开
作者简介
    海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著散见于《新社会史》、《新史学》、《史林》、《读书》、《开放时代》、《社会学家茶座》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
展开
精彩书评
    史界不见“心史”者久矣!  “知人”与“论世”,向为撰写古史者所并重,然现代史学长于“论世”而昧于“知人”,治史模式每每趋同而自闭,书写风格往往单调且乏味。在本书作者看来,“自杀”乃时势抑压下人之行为激变,为世事遭际与人心互动之隐喻表达,绝非统计学意义上之案例分析所能呈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深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感觉的世界——自杀与他杀,同尘与绝尘,爱与恨,生与死。我深信,本书透过“知人”来深究世态变化的路径,在未来中国历史的书写中必将具有特殊的典范意义。<br>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孙江<br>    顾名思义,本书乃是一部研究自杀的专著。在作者的笔下,有郁郁寡欢而死者,有拒婚不从而死者,有决然赴义而死者,还有集体自杀者……他们或她们,生而默默无闻,却以其非常之死留名身后。逝者逝矣。生者是如何追忆死者的呢?死者的故事又是怎样被不断演绎和咀嚼的呢?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令人叫绝。本书不止为精密的历史考证之作,更是文学研究者求之而难得的力作。<br>    ——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副教授滨田麻矢
展开
精彩书摘
    本篇已经涉及了很多死亡的事实,这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认为在那些时代,死亡已经作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这种效果只可能是相对的。然而死亡的体验却是人们感知自身存在的重要形式,而这种体验正是通过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死亡事件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本文难以对“激烈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可以在触及生命状态的形式和程度上予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死亡直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日常抉择和生存态度产生影响,正是革命年代的重要特色。<br>    情感的注入使人们对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印象。王星拱对五四有这样一段评述:“李长之先生说:五四运动,是清浅的理智运动,这是对的。但是这是就其影响及效果而言,若就其原动力而言,五四运动乃是浓炽的情感运动,仅此清浅的理智,是不足以发生这样大的规模的运动的。”实际上这一说法适用于很多历史事件。但历史记忆却是残酷的,事件的当事者大多迷失在各自的“罗生门”之中了。而后来的历史学家寻求历史发展整体逻辑的时候,那些掺杂着复杂情感的具体场景也随之湮没。<br>    本篇关注历史在这些记忆中留下的情感坐标和时代色彩。可以说在“暗杀时代”、“自杀时代”这些称谓中,所传达的并不是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时代观念,而是人们的感受和体验。
展开
目录
上篇 新青年:生命价值的重新解析<br>第一章 自杀和暗杀:个人价值及社会理想<br>“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br>“英雄”还是“烈士”<br>“国家与我”<br><br>第二章 “五四”:青年的牺牲<br>青年之死<br>“过激”:不可以吗?<br>“风流云散”<br><br>第三章 “自杀时代”的奋斗<br>林德扬和他的“五四<br>职业革命家的过去和现在<br>“新青年”的人生观<br>小结苦难与牺牲的社会意义<br>中篇新女性:爱与死之传奇<br><br>第四章 离家:激烈言论氛围的生成与女性气质的再塑造<br>性别倒置的女性体验:秋瑾的个案<br>可怕的“家”:三篇传记中的一个故事<br>“独立”途中的变奏<br><br>第五章 情迷: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女性价值变迁<br>男性视野中的“妇女解放”——《妇女杂志》改变风格的个案<br>“使君有妇”:“情迷”之人格理想与伦理现实<br><br>第六章 伤逝:关于爱情的三种叙事<br>新旧?——贞操迷思<br>真假?——恋爱对手<br>情死:浪漫的魅影<br>小结女性特质的政治内涵<br><br>下篇 知识分子:“自我”的萌现与消解<br>第七章 朱谦之:“自杀”与“自我<br>早年经历中的“自杀”与革命<br>回忆中的“我”<br>“物质”与“虚无<br><br>第八章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躯体的历史意象<br>躯体的意象<br>“病人”自述<br>小结“我”与革命<br>结语始于自杀,终于“自我”<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