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5264
  • 作      者:
    陈孔立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孔立,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的研究。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王要著作:《台湾研究十年》、《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台湾历史纲要》、《简明台湾史》、《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观察台湾》、《台湾学导论》、《两岸僵局下的思考》;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在党中央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后,得到海内外各界的普遍重视。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转变,它关系到两岸人民的福祉与中华民族的前途,理应受到两岸各界的珍惜与呵护。
  但是,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两岸间的政治分歧仍然存在,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坦诚的协商,才能逐步取得共识,获得妥善的解决。
  《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针对当前两岸关系中的重大政治难题,诸如台湾政治定位、两岸和平协议、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国共关系以及民进党问题等展开讨论。应当指出,《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各个部分都是针对台湾、祖国大陆或国外出现的各种观点,提出作者的不同意见,试图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多元视角。作者认为有关台湾政治及两岸关系的研究,不论在两岸之间或两岸内部都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应当鼓励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开展争论,这样才能促使研究的深入与水平的提高。
  现将《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的一些观点介绍如下。
  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
  有关这一专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深人的研究。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一)初次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讲话已经从政治基础、重要途径、必要条件、精神纽带、依靠力量、可靠保障、物质基础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1983年邓小平曾经提出和平共处原则用于处理内政问题的看法,我考虑可以把“和平发展”与“和平共处”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二者的关系,从而提出在两岸关系上全面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设想。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是否要给予回应,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决策,但这些实例表明,我方不给回应,对方会认为我们有意冷落他们、打击他们。
  不回应,特别是对于对方的善意不回应,可能使我们丧失可以改善两岸关系的机会。
  不回应,会让台湾民众认为我们对他们的意见不尊重,甚至是采取“蛮横的态度”,可能导致失去民心。
  不回应,会使对方不知我们的真实态度,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我们产生好感,也会失去改善互相沟通、增进共识的机会。
  二、两种回应
  一是针对对方善意的表示,给予善意的回应。据我观察,我们很少对台湾方面的言行给予正面的回应,几乎没有说过他们的好话。不管他们说了什么好话,我们都不肯给予肯定,担心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这其实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过去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可能顾虑较多。现在马英九执政,可能较常出现善意的言行,如果我方仍然采用不给善意回应的态度,他们就会认为不管台湾有多少善意的表现,大陆一概冷漠处理,他们既得不到任何好处,就可能与我方“渐行渐远”,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利的。
  马英九上台以后,我方有过善意回应。例如,博鳌会议时,萧万长提出16字。胡总书记在会见吴伯雄时,以类似的16字作为回应。这就是一种善意的回应,使对方受到鼓舞。
  又如,9月3日台湾媒体发表马英九8月26日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的报道,马英九表示: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两个中国,要以“九二共识”处理两岸关系,两岸是特别关系等等。这是迄今为止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最有善意的回应。
  这就是说,今后凡是对方有善意的表现,我们都应当给予善意的回应。目的是引导对方与我方合作。这是经过各种领域实践检验的最佳策略之一。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和平发展:构建与推动
对台战略的十大关系
和平发展的联想
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
和平发展“路线图”与第三轨道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商榷
和平统一方针经受挑战
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两岸互动的“要”与“不要”
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
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
第二部分  台湾的“国际空间”:难题与出路
外交怎么“休兵”?
台湾能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吗?
“活路外交”与谁“精神一致”?
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台湾参加WHA的途径
台湾参与WHA问题
台湾参与WHA之后
第三部分  台湾政治定位:寻求破解之道
“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
“互不否认”的三个层次
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
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的尝试
折磨两岸的政治符号
第四部分  和平协议:商议各种方案
和平协议的若干难题
评邱进益的《两岸和平协议草案》
和平协议可能出现的争议
在和平协议中如何表述“不独”“不武”
什么是“结束敌对状态”?
政治谈判,两岸均未准备好
第五部分  国共关系:合作与分歧
马英九当选与两岸关系
什么是“不统、不独、不武”?
“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以党制马”说
对马英九讲话的善意解读
建立“及时回应机制”
对“胡六点”的错误解读
两岸关系乍暖还寒
第六部分  民进党:下台与困境
陈水扁会下台吗?
“倒扁”三问
“倒扁”政治学
投票取向与投票心理
“政治天王”的消长
对“法理台独”的不同理解
民进党“立委”选举的惨败
小选举大变化
“读秒”中的民进党
如果民进党下台
民进党如何“切割”陈水扁以自救
民进党深绿路线的困扰
蔡英文面临的抉择
民进党的“急”与“不急”
ECFA“公投”的政治意图
民进党可否“爱台西进”?
附录
有容乃大
台湾民众政治心理分析
“台湾主体意识”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