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政治、安全、人口、科技进步以及能源价格等许多因素都 有着密切关联。生产力、投资、贸易和资本流等多种指标可以用于衡量经 济发展结果。尽管未来的经济走向很难准确预测,但大方向仍然是可以把 握的。 一、总体趋势 经济增长与政治环境、安全、人口、科技进步和能源价格等基本因素 密不可分。劳动生产率、投资量、交易量、资金流量等指数可用于衡量经 济结果。尽管各类因素的繁杂使预测未来经济趋势变得相当困难,但我们 对于一些大的走向仍然可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持续快速发展。尽管会受到保护主义的影响,但世 界各国问的贸易日益频繁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贸易力量的出现,世界经济竞争 将越来越激烈,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也将有所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差异问题将逐渐消除,而不能适应这一改变的国家和地区将有被 边缘化的危险。 “三巨头”——美国、欧盟和日本——可能将继续占领高附加值产品 市场,同时也会继续将它们的生产工具,尤其是劳动力以及某些企业服务 ,转移到收入水平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许多国家将从产业转移中受益,并形成新的经济势力。尤其是亚洲国 家,将保持其发展势头,从而使世界经济中心向该地区迁移。 亚洲经济将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5年将增至目前水平的三倍。然而,它们的人均GDP将仍然远远落后于世 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两国内部的财富分配不平衡现象将有所 加剧。经济增长的程度将取决于两国各自的内部改革、能源供应水平以及 基础设施建设。 1.世界经济增长更加迅猛 经济全球化将在未来20年内进一步深化,从而刺激整个世界经济的高 速发展。与1985~2006年相比,2006~2030年间的经济增速将有大幅提高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我们预测世界各国国内生产 总值之和到2020年会比2005年(44.4万亿美元)高出2/3,达到72万亿美元的 水平。发展中国家GDP的平均增速(4.2%)将高于发达国家(2.5%)。 去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以及国际资本流动 将持续增长,这也将加深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增速将超 过GDP增速,2030年的贸易量会是目前的三倍,达到27万亿美元。 同时国际贸易将继续保持其地理多元化的特点,并向新兴市场倾斜。 这将对全球化进程带来极其深远,甚至自相矛盾的影响。世界市场最大限 度的开放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将促使各国进行结构性调整,并冲击 各国的社会经济模式,对国内政策也会有所影响。 新经济强国将登上国际舞台,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将在各个领域 进行竞争。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与印度将开始细 分产业,快速发展高附加值的科技部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全面推动 全球化发展。在高科技领域,创新将带来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 结构更为灵活、国际分包以及跨国联盟)。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将自己的部分 业务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分包出去。服务外包虽然起步很晚但 势头强劲,对企业的服务外包已从2002年的13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的240亿 美元。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将大大增加服务贸易量。企业会通过直 接投资和分包两种方式逐步将服务部门迁移到国外。 2.贸易途径多样化 外国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将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并面对新的方向和 定位。发达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从过去的15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 直接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者的投资几乎 为零)。2005年,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储量的1/10(1.2万亿美 元),流量的17%。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占整个发展中国家总量的62% (1980年时仅占23%)。由此可见,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远远大于其他发展 中经济体。此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增速也高于发达国家。在 2000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总量的比例超过30%。与其他地区 一样,发展中国家旨在便利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协定也越来越多。 贸易多样化如今已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在未来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巩固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趋势之一,东亚是最为突 出的贸易区域。在1984~2004年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几乎翻了一 番,占世界总量的21.3%。跨区域贸易量从1984年占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 总量的22%升至2004年的一40%(其中54%为对日贸易),这一数字在北美 是46%,欧盟是64%。同时,贸易途径也根据新的地区与国际劳动分工而 进行重新定位。中国向美国及欧盟的最终产品出口量迅速上升,亚洲的发 达国家因此失去了部分市场,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华中间产品及设备的出口 。 亚洲仍然是西方市场(尤其是美国)的附属市场,为它们提供最终产品 出口。不过亚洲新经济强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以及随之产生的巨大需求 将可能导致贸易结构发生变革,出现一些新的出口贸易渠道。四大新兴经 济体中(中国、印度、巴西和经济处于复苏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年收入 超过3000美元的个人)的数量将在不到10年里超过8亿。如果这一趋势得以 继续,到2025年这几个国家年收入超过15000美元的个人将增加2亿。收入 的增加将对亚洲各国的内部市场产生直接影响,亚洲也可能在10年之后成 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当然,影响不会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这些地区的 人民对政府管理、政治经济政策的透明度等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P15-1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