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93483
  • 作      者:
    王千马主编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强直立意担当<br>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开启青年人之“民智”,鼓舞青年人之担当,乃健民健国之首要重任。<br>    我们到底要什么?你知道吗?他知道吗?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加上我们经常被误读,经常被外界扰乱视听,甚至被不加辨析地大加指责,于是,我们就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常常瞪着一双迷惘的眼睛,打量着这世界,若即若离。<br>    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打通自己的精神脉络,然后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坚实而坚定的答案。这个答案尽管不一定是唯一,甚至不一定很“政治正确”,但它的确代表着我们的所欲所想,以及追求。是我们内心面貌和生理面貌的真实表现。<br>    我们不仅要把这答案告诉自己,而且要告诉大家。<br>    大声地,旁若无人地告诉。<br>    强势作者团队<br>    王千马<br>    青年新生态作家,时尚批评家。曾在南方某都市报任文化主笔,混迹上海出任《RODEO》中文版副主编,后落脚北京为理想谋,主编过潮流杂志以及城市杂志。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合著《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br>    夏烈<br>    7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人,曾任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长期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80后文学及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研究,著有文学与文化评论集《现代中的传统诉求》《三个专栏和一堆书衣》,专著《隔海的缪斯》等。<br>    张守刚<br>    资深媒体人,评论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南都周刊》北京采访中心副总监,以《清算百家讲坛》获首届华语传媒盛典“年度文化报道”,圈内视为“网络第一记”。撰有多种报刊的文化、影评专栏。<br>    张亦峥<br>    著名体育记者、知名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先后做过多家主流报纸的首席记者、首席编辑、时评部主任、文体部主任等。搜狐专栏作家,同时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开设随笔评论专栏。<br>    吴海云<br>    记者、翻译、专栏作家,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硕士。先后在上海《解放日报》、香港《凤凰周刊》担任记者,为多家杂志固定撰稿,独立翻译《跟随另一只手》《福克纳传》等图书。<br>    强劲推荐阵容:梁文道、张鸣、许知远、撰文推荐。当年明月、安意如、南派三叔、姚晨沧月、曹三公子、连鹏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千马,青年新生态作家,时尚批评家。曾在南方某都市报任文化主笔,混迹上海出任《RODEO》中文版副主编,后落脚北京为理想谋,主编过潮流杂志以及城市杂志。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合著《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br>    夏烈,7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人,曾任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长期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80后文学及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研究,著有文学与文化评论集《现代中的传统诉求》《三个专栏和一堆书衣》,专著《隔海的缪斯》等。<br>    张守刚,资深媒体人,评论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南都周刊》北京采访中心副总监,以《清算百家讲坛》获首届华语传媒盛典“年度文化报道”,圈内视为“网络第一记”。撰有多种报刊的文化、影评专栏。<br>    张亦峥,著名体育记者,知名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先后做过多家主流报纸的首席记者、首席编辑、时评部主任、文体部主任等。搜狐专栏作家,同时在全国多家报纸杂志开设随笔评论专栏。吴海云,记者,翻译,专栏作家,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硕士。先后在上海《解放日报》、香港《凤凰周刊》担任记者,为多家杂志固定撰稿,独立翻译《跟随另一只手》《福克纳传》等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设定独立、秩序、常识、绽放、尊严五大新青年关键词,考虑到自我意识是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有效切入点,《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把与自我意识息息相关的“独立”放在了第一位。我们首先得找到自我,认清价值才能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其次,个体认识有差距,所以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甚至国家或民族之间不一定完全协调,所以必须具有法制意识并尊重秩序;再次,个性在秩序规范下,我们还需要思考历史眼观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常识——事实上,尊严其实也是常识的核心价值。它和水、空气一样,和每个个体紧密相连。进而,懂得社会常识、尊严之后,便是追求自我实现——个人的幸福花朵经历自我完善的全过程之后终将绽放——此时,世界因你而不同。
展开
精彩书评
    有更多年轻人,我觉得他们会写得更好;在内地,我发现更多评论人能够写出非常优秀、出色的文章,写的东西我完全想不到,更契合时代、更有影响力,我想,我不再需要继续去干了,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很舒服了。
    ——梁文道

  按世代顺序,80后是一群僭越之辈。人家60后、70后还没怎么样呢,你们就冒出来在舞台上大叫大跳了,难怪前两代人侧目。话又说回来,一代人说一代事,谁叫你们那么矜持呢?只消说的好,说的有理,天下就是人家的。70后说80后,一段辛秘,一段苦衷,一片欢笑,几滴清泪。咱就唱主角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张鸣

  多年以前,批评家哈罗德·罗森堡的一段话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希望它也激起此刻的年轻人内心的憧憬与自省: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许知远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年轻人的很主流的“下流社会”:80后,向下走,北大学生卖猪肉,海龟博士摆地摊,大本毕业掏粪喽 《新周刊》曾经做过一期“下流社会”的专题。它们给出“下流社会”的解释便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选择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br>    现实似乎如此。一方面,生存空间严重不足。在搜索网站上搜索“生存空间被挤压”,你会发现很多条与之有关的新闻,比如“社科院:国内快递公司生存空间受挤压”“广州百货业生存空间再受挤压”“等离子电视生存空间受挤压”“网媒迈向 第一传媒 ,纸媒生存空间受挤压” 在这个社会高速飞转的时代,除了“既得利益”“相关部门”,似乎没有谁感受不到生存的压力。或许这些新闻涉及的行业离我们还远,但是别忘记了,也许下一个就轮到你这里。改革开放三十年,造就了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乏善可陈,二次分配以及慈善事业没有像个样子,共同富裕还遥遥无期。除了“富二代”“×二代”,太多年轻人还在生存层面上挣扎着没有明确出路,更别提真正意义上到达追求理想享受生活的境界。我们拜金,我们追逐物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缺乏安全感。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集体记忆将是,虽无痛苦但也谈不上快乐的童年,不拜金但必须奔金的青年<br>    第一部分:独立就是单脚也要站立无法独活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实在不少,除了为了应试拥抱灌输之外基本上都是“不良嗜好”,不良的结果就是“罚”。比如,罚作业甚至罚站。“自找的!有学上还不好好学,父母那时候根本没学上!”因此,我们无法拒绝各种教育、更不可能投诉,当然,犯了错也必须受罚。媒体报道2009年年底,山东省临朐县五井中学初一住校生张继鑫晚上翻墙去小卖店为同学买食品,被值班老师发现而罚站,彻夜未归宿舍而无人寻找。第二天一学生发现张某冻死在校园内的排水沟里 该案只能表明张某是一个谨遵师道尊严而完全不懂偷奸耍滑的好孩子,而结果是死亡。罚站仍在进行,被罚者面临困境,靠边站和被忽略,这是一个象征,一个边缘化的象征。<br>    空间不足的双脚无法落稳着地,我们在拥挤的地铁、公交车上体会很深。此时产生了另一个象征,那窘境滋味怎样 双脚立足都很累,单脚站立能站稳吗?当下的年轻人,怎么办?是继续站直,还是趴下?<br>    少年人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br>    乔治·桑本章观点导读<br>    “蚁族”实际上是“三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br>    独立的前提绝不是面子即使许巍是“蚁族”,也不是《蚁族》里的“蚁族”<br>    “蚁族”是被某些泛精英论者、言论投机家赋予的单项度的同情标的<br>    大学生理应比农民工更受关注,更受同情?<br>    谁都有青春年少,谁都有困苦无奈,谁都有穷酸贫贱,谁都有惶恐无助,这些是年轻的附加题<br>    我们应该警醒,有一种毒药叫成功<br>    那个叫“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群体<br>    “蚁族”,2009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间这个词就甚嚣尘上。<br>    根据最新描述,“蚁族”的定义是这样的:80后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br>    “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蚁族》,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br>    准确地讲,“蚁族”应该是“三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据我观察,他们一般毕业于中国的三流大学,父母出身贫农或者家庭贫困。他们在大学里一般都没学到太多技能,除去四年的城市生活经验外,一无所用,所以很难在大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因为不甘心就此告别,所以只能选择“穴居”。他们如蚂蚁般弱小,又如蚂蚁般顽强。《蚁族》一书即是针对此现象的调查报告。<br>    按照这本书的观点,蚁族们似乎悲壮而无奈。在我看来,那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用蚂蚁作比此言差矣。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于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虽然弱小,但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也会造成严重灾害。因此蚂蚁被称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有些吻合。<br>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蚂蚁还有许多人类都难以具备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恰恰与该群体高度不相似。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越过障碍,要么绕道而行。再如蚂蚁所具有的坚韧情怀:蚂蚁们不会有一丝懒惰,片刻冬日暖阳也会吸引它们倾巢而出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马上未雨绸缪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有勤勤恳恳和不弃家园,还有每个个体四肢那巨大的力量,加上绝对强悍的组织性纪律性等。说着说着,你看蚂蚁是多么成功的一个团队,它当之无愧是进化史上绝对领先的种群 可亟须我们同情的蚁族呢?在大城市浸淫多年,视野刚刚变得开阔,家乡抑或家乡附近的小城市已经不再是他们梦想升起的地方,而他们还谈不上个人之于社会的力量,也没有什么方向,忙忙碌碌实际上是鲁鲁莽莽,居住环境的恶劣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习惯使然 因此,唐家岭村实质上是这些毕业生被动低成本生存的产物而已。<br>    独立的前提绝不是面子<br>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许巍的新年演唱会。演唱会上,他照往常那样把自己的青春伤痕缓缓释放,一如既往地煽得观众一个个心如麻花。我认为许巍就曾是现在说的“蚁族”之一。不同的是,他没有上过大学,满腹音乐才华,一点儿不比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逊色。<br>    为了一个尚未实现的梦想,许巍出道之初和千千万万来北京寻梦的人一起,住在地下室里,喝自来水,吃凉馒头,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年!直到自己的音乐逐渐被世人承认,他才渐渐走出“蚁族”状态。不同的是,许巍这样的蚂蚁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是这个被涂抹了不知道多少颜色和物质的词:理想。<br>    从这个角度讲,即使许巍是蚁族,也不是《蚁族》里的“蚁族” 他不为面子活着。<br>    目前滞留在市郊的这些毕业生,有什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更多的不过是为了留在大城市,维持日薄西山的“天之骄子”美名。不回乡不回镇就是要当城里人 我只能不客气地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我眼见很多跟我同时从北方来杭州创业的人并没有走出低收入状态,但却都习惯了咬紧牙关武装到鞋跟 瑞士表、名牌衣、开车上班去某某国际,在外面光鲜亮丽,回到家却也许只有吃方便面的分了。就说私家车吧,我的一个同事参加工作才四五年,因为家住得远,就买辆QQ代步,难受的是,他每天上下班就和做贼一样,车停在远离单位门口的角落里,下了班偷偷溜过去赶紧开走。原因只有一个:面子。<br>    我曾去过不少发达国家。在欧洲,我看到开着价格非常便宜的双人轿车(里面只能坐两个人)的,很多是收入不错的白领,家里甚至有度假用的游艇。论收入,他们不算低,为什么不在乎开一个被我们认为是“蹦蹦车”的玩意儿呢?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舒适方便第一位,没人会为了“面子”甘心过有面子没里子的可悲生活,量力而行才是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r>    当然,现在的大学生们,也许更有理由要面子。因为的确一部分人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孩子自然有理由分一杯羹。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和农家子弟呢?他们大部分不能说是扩招的幸运儿,而仍然是十年寒窗供个秀才的传统产物。他们在乡党心里仍是“天之骄子”,是桌面上永远的谈资。他们面临“毕业即失业”现实的时候,既得不到父母的“工作安排”,也没有亲戚朋友的“搭桥拉线”,只有一条路:靠自己。靠自己就不能回乡去,回乡去先得丢面子,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所以“蚁族”大量滋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br>    据某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似乎按照2008年的物价水准,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大学学历的人就可以称为“蚁族”了,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了”,甚至“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谁赋予他们“精英候选人”的标牌?谁该为大学毕业挣不到2000元负责?君不见大都市里工人荒、保姆荒、服务人员慌,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挣多少钱怎么生活?为什么这些岗位的年轻人被叫做×族?再者说,蚁族是80后,80后全都是蚁族吗?青年群体全都是蚁族吗?连陈道明在两会上也称自己曾是“蚁族”了,这个词的所指大有泛滥之嫌。
展开
目录
    前言:曾经被成长,不再“喂一代” 王千马<br>    第一部分 独立就是单脚也要站立<br>    一 “蚁族”是个伪命题,生存才是真命题 张亦峥<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蚁族”实际上是“三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br>    独立的前提绝不是面子<br>    即使许巍是“蚁族”,也不是《蚁族》里的“蚁族”<br>    “蚁族”是被某些泛精英论者、言论投机家赋予的单项度的同情标的<br>    大学生理应比农民工更受关注,更受同情?<br>    谁都有青春年少,谁都有困苦无奈,谁都有穷酸贫贱,谁都有惶恐无助,这些是年轻的附加题<br>    我们应该警醒,有一种毒药叫成功<br>    <br>    二 独立=买房?是谁在让我们拜金? 张亦峥<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关于逼房女的观点PK<br>    80后是高房价的直接牺牲品<br>    拜金怎么了?<br>    假如“拜金”这个词也失去了它积极的意义<br>    拜金主义的被误读与市场经济规则有关<br>    如果说消费就是爱国的话,买房就是人生?<br>    <br>    三 知识还是教育:一个起点与一万个起点 张亦峥<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论博士后流浪街头之合理性<br>    学那么多知识,“用”就是考试,这是不是一种悲哀?<br>    知识改变不了命运?<br>    有好知识,还不如有个好爸爸?<br>    用文凭来衡量的所谓“知识”,不是知识<br>    不是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而是不要仅仅指望教育来改变命运<br>    <br>    四 剩女:爱与性何处安身 王千马<br>    本章观点导读<br>    不是没人娶,而是不肯嫁<br>    什么让剩女们的底气突然变得如此之足<br>    剩女是身体独立下的大概率事件<br>    花样翻新的词儿:“大龄未婚女青年”“老姑娘”“没人要的”<br>    成功的大道上,性别不能阻碍你<br>    爱情至上了,身体独立更有价值<br>    <br>    五 犀利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娱乐 张亦峥<br>    本章观点导读<br>    “流浪美学”的背后的“自由美学”<br>    像吉普赛人那样“诗意”的生活<br>    这个集体无意识的诡异时代<br>    再卑微的人儿,也有自由的权利<br>    当“犀利哥”不再“犀利”,当那木讷的眼神不再秒杀你的“狗眼”<br>    权当一次难得的草根狂欢<br>    现代社会审美能力的一次善意释放<br>    <br>    六 孤舟到国家:秩序不是枷锁,说话要负责任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没有秩序,将导向集体死亡<br>    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br>    小聪明会犯大错,做现代人要意识领先<br>    我们没有从骨子里认为遵守规则秩序是神圣的<br>    微博女王姚晨为什么遭到攻击<br>    时间重新开始,该建设点儿什么了<br>    <br>    七 我们不当“网络暴民”:表达有秩序,别对谎言盲从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道德胁迫者与不靠谱的“网络民意”<br>    网络暴民貌似大义凛然,实则侵犯个人权利<br>    网络谎言:立二的从良之路<br>    开心网上,你为何不开心?<br>    SNS、微博客与80后的话语霸权转移<br>    面前的麦克风是需要负责的<br>    <br>    八 “拯救世界”不是个笑话:小我的社会观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迈克尔之死:问问自己,他们是谁?<br>    2009,末日预言的开始?<br>    查理的预言与哥本哈根没有童话<br>    把问题推给政府,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粗暴<br>    番禺的年轻人为何成“年度人物”?<br>    善于运用说“不”的权利,跟政府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关系<br>    我们不是刁民,但我们也不是臣民,我们是公民<br>    <br>    九 新时代需要新责任和新智慧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追打外国啤酒背后的暴力隐喻<br>    抵制外国货的起源<br>    凭什么捍卫梁思成故居的一堆废墟?<br>    公众参与的机制才是我们迈进公民社会之时,最缺乏也最需要的东西<br>    唐德刚的路线图:只靠激情转不过“长江三峡”<br>    80后一代靠什么掌舵前行?<br>    我们不再需要廉价的民族主义情绪鼓动<br>    <br>    十 年轻人,你是哪一种意见领袖?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靠死人赚钱”的荒诞场景<br>    戏谑仪式中最伟大的意见领袖<br>    “隐权力”与“明规则”<br>    我们呼唤有突破性的“潜规则”<br>    拒绝“被××”语式的标签生活<br>    我们的中产阶级都是“被中产阶级”<br>    <br>    十一 接班:80后怎样当市长 张守刚<br>    本章观点导读<br>    80后当政成集体行为<br>    反对纯粹空洞的“政坛秀”<br>    剔除对80后当政的惯性思维<br>    程序合法,年轻又何妨?<br>    80后执政,应该做改变的一代<br>    周森峰,政坛的“郭敬明”<br>    选韩寒当市长<br>    <br>    十二 韩粉、郭粉:作为两个代表群体 王千马<br>    本章观点导读<br>    一直在“围观”,从不敢模仿<br>    请韩粉收敛一点<br>    郭敬明说,不喜欢我的,一般都是愤世嫉俗的人<br>    80后并没有那么叛逆,否则,韩寒就不会如此扎眼<br>    被“票选”出来的李宇春<br>    你懂他们有多少<br>    甘心充当一个受益的消费符号<br>    <br>    十三 即使“富二代”不代表群众 张亦峥<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富二代”的出现是这个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br>    这个社会的仇富心理难以压抑<br>    是时代的错误,还是群体的迷茫?<br>    “富二代”绝不是“被扶持”的阿斗,也不是志满意得的阿瞒<br>    他们又该如何摈弃花天酒地、任性、缺失责任感的负面印象?<br>    刚刚羽翼丰满的“富二代”们,其实承担了比同龄人更沉重的心理压力<br>    <br>    十四 青春小野兽,曾被舆论绑架 李向晨<br>    本章观点导读<br>    80后被骂小史<br>    80后是真的垮了还是惹谁了?<br>    “新时代劣根性”的帽子,80后真的要载上吗<br>    与其说他们对80后不满,不如说他们对当下不满<br>    别急,骄傲一定属于你们<br>    我们应该羡慕他们生而自由的运气<br>    <br>    第二部分 人人做常识家,人人都有尊严<br>    一 人是属天的植株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为了找工作,女研究生千里被拐卖<br>    灵魂在肉体里时是我们“自己”,它能出离肉体吗?<br>    柏拉图的观点类似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br>    大老板也在思考纯粹的哲学问题、终极问题<br>    一个完美人生的“四有”条例:有理性,有秩序,有尊严,有幸福<br>    最好的“不折腾”就得依靠人类的理性精神和对“属天的植株”这样灵魂性的皈依<br>    <br>    二 伪理性时代需要常识家的棒喝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理性精神在病毒中总是被动而式微的<br>    说话至少要有点创意,老是“爱国者”的口水弹就没质量了<br>    韩峰是个“好干部”<br>    “缺脑型”语言方式配不上大好人生<br>    伪理性遍布日常生活<br>    要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勇气,就要先知道什么不是道德的勇气<br>    <br>    三 中国人的常识处境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常识没有之后,我们老摸着石头过河?<br>    我们生活和生命品质的提升,与活在一个是否常识健全的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br>    信息 知识 常识 文化<br>    懂得理财的一堆常识,但在更基本的做人的常识上却未必及格<br>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想到《魔戒》常识是我们接受惩罚前的最后一道防线<br>    <br>    四 好好学习,学什么?天天向上,哪儿是上?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要改革教育,更要改革自我教育<br>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我们尊崇的教育源头的<br>    我期待的教育是什么?不过是培养常识和兴趣。其他未必是你教的<br>    一种自身灵魂不安的教育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安身立命?<br>    我们该怎样度过青春岁月<br>    你没有常识,你就无法真的自信;而没有自信,你就没法自由选择<br>    陈丹青、梁文道、刘瑜、韩寒都是常识家<br>    由于长期瞒和骗的堆积,我们基本的民智受损严重<br>    <br>    五 你好,公民!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中国人,请说话;中国人,请出谋划策;中国人,请创造<br>    每一个中国人,将以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的身份交付答卷<br>    我们往往把人看成是一堆堆的,而不是一个个的<br>    公民的一个重要职责:监督官员并评价他们的作为<br>    由网络民主促成的公平正义<br>    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公民”<br>    <br>    六 法律为灵魂护航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跟公民意识息息相关的就是法律意识<br>    我们不是现代人权和法制社会的子孙<br>    中国普通公民是否还依旧打不起官司?为什么还存在着集体记忆式的“民不与官斗”的封建教条?<br>    今后你们一定要学法、懂法,只有“守法”才能为自己讨“说法”<br>    <br>    七 多余的素材,不多余的话 夏烈<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历史仅仅教会我们“那些事儿”<br>    我们生活的、一切的核心确实已经被改写成理直气壮的、大胆往前走的“娱乐”<br>    麦家说,他现在真不乐意去大学讲座<br>    谁能为我们守望文化?我枕戈待旦<br>    绕过现实的“百慕大”<br>    天不生罗玉凤,娱乐有极限。现在,无极限了<br>    没有对“人”的充分认识,恐怕连“爱国”这样的话题都是虚妄的<br>    让事物回到本意,这就是“常识”吧<br>    <br>    第三部分 幸福的花儿自己栽<br>    一 无根年代,我们重拾信仰 吴海云<br>    本章观点导读<br>    这是个全民信仰的年代<br>    当代文化都有这样一种“防菌”的特点: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不含酒精的酒,不含糖的蛋糕<br>    我们比以前的人们更容易相信<br>    只有真正的信仰,才能抚平人的终极恐惧<br>    尼采鼓励普通人成为天才,即使“上帝死了”,也不虚无<br>    从《蜗居》看国人溃坝的价值观<br>    残酷的现实不应该是道德沦丧的理由<br>    反对传统复辟,审视个人主义<br>    任何抽象的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都包含一种霸权在背后<br>    <br>    二 我们需要RIGHT目标 吴海云<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十年之前,你在做什么<br>    关于RIGHT目标的六个建议<br>    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也许就是:明知即将万劫不复、依然喊出“你多美啊,请停一停”,虽百死而不悔的那一瞬间<br>    怎样实现RIGHT目标?<br>    分解目标 来自西敏斯特教堂的告诫<br>    懂得及时放弃做钢琴家目标的赖斯,却成了美国第一位女黑人国务卿<br>    <br>    三 向教育要什么 吴海云<br>    本章观点导读<br>    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童<br>    我欣赏中国那些中学的恐怖教育<br>    远离学习让人们迅速变老<br>    向教育要能力,要精神与自由<br>    我们应该从大学前的被教育要求,转为主动向教育要求<br>    毕业多年了,华丽丽的青春期逆反仍然没有走过去<br>    十几句真假难辨的“哈佛校训”<br>    我们替父母学习?父母为什么不学习?<br>    当学习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不亦说乎?<br>    再讨厌“学习”的人,也请接受“旅行”这一种学习方式<br>    <br>    四 我们就是要伊壁鸠鲁 吴海云<br>    本章观点导读<br>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像是笑话<br>    幸福经济学<br>    跟着伊壁鸠鲁学快乐<br>    伊壁鸠鲁生活方式 六星级酒店、波尔图美酒、法式蜗牛、豪华游艇对于财富的追逐本身并没有错,但财富并不能解决灵魂的不安,也产生不出特别大的欢乐<br>    孔子是个圆滑的老头<br>    <br>    五 幸福,是一种能力 吴海云<br>    本章观点导读<br>    我们可以很快乐<br>    欲望想象法<br>    理性地问自己,究竟什么你内心最渴望的<br>    人类在追求幸福时,不会仅仅满足于获得快乐感,而且还会反思这种快乐感的来源是否有价值或意义<br>    施舍他人比自己独自享受更能给人带来幸福感<br>    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br>    那是怎样的一场灾难<br>    80后看上去娇生惯养者居多,但支教生活改变了我们<br>    新我一代:新技术的应用令生活更有效率,互联网的发展令每个人成为意见领袖<br>    附录:重要的是,思想上能“三十而立”(五岳散人访谈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