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女性主义哲学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3320
  • 作      者:
    (英)米兰达?弗里克(Miranda Fricker),(英)詹妮弗?霍恩斯比(Jennifer Hornsby)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米兰达·弗里克,伦敦大学希斯罗学院哲学讲师,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和社会哲学,著有Epistemic Injustecre。<br>    詹妮弗·霍恩斯比,伦敦大学博克贝克学院哲学教授。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等。著有Action,Simple Mindedness等。<br>    译者简介<br>    肖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主要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出版社1999年)、《女性主义伦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等。译著主要有《权威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伦理学要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合译)、《论历史》(三联出版社1991年,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再版)、《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再版)等。<br>    宋建丽,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厦门大学哲学系任敦。<br>    马晓燕,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展开
内容介绍
    《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均由处于女性主义学术前沿的哲学家完成,所涉及的哲学史范围由形而上学到科学哲学,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哲学课程中所普遍讲授的核心主题领域,还概括了相关的争论,对这些争论也做出了贡献。他们一道证明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内在于哲学探索中的激进精神所具有的知识价值。对任何关注女性主义对其专业的意义和价值的人,《女性主义哲学指南》都是一本必读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之后仍然能够存在下去难道不对吗?<br>    我这里提出的论点意在表明,一旦我们去掉这种使得上述观点看上去似乎毫无问题的假想的情形,它所依赖的那种连续性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我们所能够作出的全部设想就是:被移植的人格能够将其经验放置在新的身体之内,并且能够仍然十分完整地将一些记忆断言为是它自己的记忆。我们不必假定更多的其他人格特征的连续性。在这里,心理上的连续性只是扮演着一条微弱的生命线的角色,它使得被移植的人能够对他们自己说“我知道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也知道我是什么”,并且仅仅只是去相信它。<br>    人格同一性的理论家们一定会通过假设身体连续性和心理连续性之间虚假的对立从而认为这种最小程度的连续性足够支撑以下论断,即我们能够卓有成效地探究究竟是什么和生存相关。然而,在我看来,作为生存的一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心理连续性,其吸引力已经大大的减少。让我来进一步解释这一点。之前,我们假设当我的人格被移植到一个新的身体之中后,我的感觉会如同现在一样美好,能够继续我现在所从事的事业,能够如同我现在一样地坚定履行对未来的职责,能够拥有我现在所拥有的那些记忆和人格,能够保持与其他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生活更值得去过。现在,我们设想一种境况,在这种境况中,被移植者究竟像什么,很难说得清楚,而且在这种境况中,也许会引发那种堪称折磨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这种情形在威廉姆斯所建构的问题案例中尤为突出。我可能会失去许多记忆和人格特质,以至于我不大能够继续保持我自己的过去,而且也是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我对我目前是谁的理解和把握也将变得破碎不堪和令人困惑。我可能会失去爱,甚至失去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人们对我的承认,失去形成新的关系的能力。我可能无法再追求我的事业,或者无法再从这个新的自己开始,可能无法再对我目前所过的生活投入太多的感情。<br>    我想,一些人格同一性的理论家们可能会坚持认为,只要在移植前的自我和移植后的自我之间仍存在哪怕是一丝的连续性,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说他们是同一个人。最为空洞的“我”足以将自我结合在一起,并且足以支持那种将心理连续性和身体连续性分开的做法。<br>    ……
展开
目录
译序女性与哲学:倾听不同的故事<br>前言<br>导论<br>第一章 古代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希腊理性主义中的女性主义<br>第二章 精神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人格同一性问题<br>第三章 精神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反对物理主义<br>第四章 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br>——以梅兰妮·克莱茵为例<br>第五章 语言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沟通话语行为<br>第六章 形而上学中的女性主义<br>——对本性的讨论<br>第七章 认识论中的女性主义<br>——排除和客体化<br>第八章 认识论中的女性主义<br>——非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主义<br>第九章 科学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澄清偶然性和强制性的意义<br>第十章 政治哲学中的女性主义<br>——女性的差异<br>第十一章 伦理学中的女性主义<br>——自主性的概念<br>第十二章 伦理学中的女性主义<br>——道德证明<br>第十三章 哲学史中的女性主义<br>——对传统的汲取<br>参考文献<br>索引<br>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