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与中国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4068
  • 作      者:
    刘再复,林岗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放逐诸神》、《国无人》、《读沧海》、《漂流手记》 (十卷)、《红楼四书》(四卷)、《双典批判》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重估价值”是“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遗产,当年的文化先驱们站在传统的外面,反思、重新评价传统,对传统抱有激烈的批评,“反传统”是其标签,而今视之,孰是?孰非?又孰解?<br>  《传统与中国人 》在深邃而又犀利的批判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沿着“五四运动”新思潮的体系深入,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传统与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重新审视古典传统中的礼治秩序、主奴根性、道德意识、天朝心态等等,意在从中探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最核心的问题:文化的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全书于繁复的史料中洞幽发微,于看似荒谬中条分缕析,常于看似不经意处有令人拍手叫绝之创见,启人深思与回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五四”文化革命与人的设计<br>  第一节 时代的逼迫:中华自我认识的开始<br>  我们原来计划共同著写一部《近代中国自我认识史》,但是,进入研究之后,才充分意识到工程的繁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就选择“五四”时期这个断面,带评论性地展示这个时期文化先驱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兼顾这之前近代思想家们的见解,然后渗入我们的批评。我们先以这部论述性的著作,与读者们作一次思想的交流,至于作“史”的愿望,只好留待以后了。<br>  中华民族自我认识的历史是从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国尚没有科学意义上的自我认识史。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民族才开始逐步结束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开始面对自己一一面对自己的落后面和黑暗面,而认真地反省并形成认识自己的自觉历史运动。<br>  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认识自己的弱点和反省自己的黑暗面就更不容易,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庞大的古文明系统的民族,那就加倍的艰难。如果不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大“地震”,就很难做到这一点。鸦片战争对于我国的确是一种“地震”在这次战争中,我国是正义者,但又是失败者。巨大的失败,从根本上伤害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并迫使我们的民族不得不考虑失败的原因。但是,思考失败的原因并不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根本性的反省,更不意味着对自己的民族性弱点会进行全面的理性的~tt,N和认识。那么,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会导致我们的民族的自省和理性批判呢?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原因:<br>  1.鸦片战争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参照系。<br>  ……
展开
目录
牛津版前言<br>第一章 导论:“五四”文化革命与人的设计<br>第一节 时代的逼迫:中华门我认识的开始<br>第二节 论争的归结:父辈文化应受审判<br>第三节 独特的思路:非文艺复兴运动<br>第四节 反省的弱点:启蒙性思索的短促<br>第五节 当代新儒学的迷失:传统理想主义<br><br>第二章 批判理性的成长<br>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br>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br>第三节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br>第四节 结语<br><br>第三章 礼治秩序与主奴根性<br>第一节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人的不同认识<br>第二节 “吃人”筵席的发现<br>第三节 “文化的突破”(一)<br>第四节 “文化的突破”(二)<br>第五节 礼治秩序与个人<br>第六节 失去个性的扭曲<br><br>第四章 寻求解脱的代价<br>第二节 有限与无限<br>第三节 通往无限的歧途<br>第四节 痛苦的意义<br><br>第五章 道德的阴影<br>第一节 “生存技巧”:冷漠、自私、虚伪<br>第二节 道德的困境<br>第三节 道德法律血缘人道<br><br>第六章 天朝心态<br>第一节 对西方文化的反应:五次论争<br>第二节 天下模型与世界帝国<br><br>第七章 附论:鲁迅与中外文化<br>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的逆向思维<br>第二节 未完成的课题:寻找传统转化的机制<br>第三节 开辟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br><br>附录<br>漫议转化传统的关键<br>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设计<br>初版后记<br>安徽文艺版后记(一)<br>安徽文艺版版后记(二)<br>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