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一加入组织,就会感受到组织的教化作用力。这是个体人成为组织人的必经之路。组织通过教化(也可称之为“洗脑”),把自己的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规章制度、惯常做法(老规矩或潜规则)等灌输给新员工。新员工则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的不同,作出相应的应激反应。
我们要注意到,员工在加入组织前,虽然是个个体人,但也是个社会人。社会本身就是个大组织。每个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先期熏陶。这种社会的教化对个体进入组织后的教化影响也是很大的。
韦小宝生于妓院,长于市井,这段经历仿佛一个模子,将韦小宝的思想基本塑造成形。所以,韦小宝懵懵懂懂进了皇宫后,眼见飞檐绘彩,栋梁雕花,自然而然地把富丽豪华的皇宫当成了妓院,这就是社会教化的外在表现。
社会对韦小宝的另一个大影响则是评书文化的潜移默化。韦小宝没上过学,他在茶楼酒肆中听惯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大明英烈传〉等评书就成了他的教材,听书听得多了,其中的招数倒也学了不少。他日后的发迹,这些评书故事居功至伟。
比如,韦小宝在俄罗斯帮助苏菲亚公主取得摄政的地位后,跨着骏马,在两队哥萨克骑兵拥卫之下,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向东疾驰,和风拂面,蹄声盈耳,貂皮财物,满载相随。韦小宝心满意足之余,也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平日听的书多,看的戏多。
市井文化、评书文化就是韦小宝在加入组织前的思想文化准备。而韦小宝之所以发展演变成为后来的样子,和组织对他的教化是分不开的。组织的教化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教化,新进员工如果不学会硬教化的内容,将无法在该组织内生存;另一类是软教化,员工可以不学或学不会,但如果想在组织中顺利发展,晋升,就必须掌握。
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在组织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本组织文化的载体。而且,总会有几个人(甚至全部)或主动或无意识地成为组织文化的传播者。
对新进员工来说,这些传播者的言传身教构成了他对本组织第一手的认知实践。而且,新进员工刚加入组织时,会有一个“蜜月期”,在此期间,他怀着一颗好奇心,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努力把组织的文化吸收进来。等到接近饱和时,组织的教化过程就基本完成。这个新进员工就成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亦即组织文化的一个载体。
在把新员工招募进来后,领导者一定要重视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和教化。也就是说,“入会教育”一定不能走过场,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把本组织中符合组织根本利益,有益于实现组织根本目标的那部分优良文化,及时而迅速地填满新员工的头脑。员工的头脑,就像一片空白的市场,“好”的文化不去占领,就会被“坏”的文化占领。而一旦“坏”文化先入为主,就很难改变。
在韦小宝呆过的三个组织中,尤以清廷对他的教化作用最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