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读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32473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生前唯一签字授权,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宏辱不惊。<br>    ——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br>    寂寞无处不在,唯有这一刻,我留住了自己。<br>    你走了,荷塘的花没有留住自己的内心,<br>    它们盛开在每一个黎明的灯影里,<br>    耀动着倥偬的岁月,<br>    远去一个世纪的脚印,<br>    你的心像一面镜子,<br>    能够说出大地的轮回,<br>    沉默中语言的花瓣飘落,<br>    飘落.每一个瞬问都是持续不断的回忆之痛,<br>    你是孤独的智者,<br>    从故乡的小路一直走到九十八岁的终点,<br>    多少面孔浮现在不经意的亲近中,<br>    多少向往重复着风风雨雨的人生,<br>    你走了,这个世界还在飞速地旋转着,<br>    没有尽头,那么多欲望的尘埃,没有尽头,<br>    你留下的是读书、读史、读人、读景、读世的风度,<br>    你留下的是一片宁静的高远,<br>    一片永恒的怀念。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两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br>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占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br>    季羡林先生书张:天资+勤奋+机遇=成功。<br>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泛赞誉和崇敬。    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br>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br>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br>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展开
内容介绍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br>    感谢在季老文字里获得悟动的读者们,因为你们,才有了选编这套书的初衷;因为你们,季老的生命将继续……
展开
精彩书摘
    救救小品文<br>    1934年8月23日(时23岁)<br>    自从鲁迅先生把小品文封为小摆设以后,一向沉寂的小品文蓦地热闹起来,但它却倒了霉。<br>    中国是小品文的国家,这只要一想就会明了的。在外国,所谓文学者往往分为诗歌小说戏剧三大类。小品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国呢,小说戏剧是不被人认为是文学的,剩下的只有诗歌,来填这个空的是小品文,所谓某某文集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品文,而这些文集的作者就正占据着文学史顶显赫的篇幅,例如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不都是每天挂在人们嘴上的吗?<br>    然而在这样一个小品文的国家里,小品文却一向给人利用。<br>    在极渺远的时代,我们就看到小品文的萌芽,似乎一下生就走着黑运,给大人先生们拿来作载道的工具,一直到魏晋六朝,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人们用小品文来说自己的话,然而引起了哄笑和嘲讽,说自己话的小品文也就被埋在这哄笑和嘲讽里,度着自己的暗淡的命运。<br>    于是到了明末,我们又看到人们用小品文说自己的话。然而又引起了哄笑和嘲讽,说自己话的小品文又被埋在这哄笑和嘲讽里,外面又贴上满洲皇帝禁书的封条,喘不上气来,一直到新文学的起来,小品文依然在寂寞暗淡里活下去。<br>    最近又有人说新文学的成功就是小品文的成功了,他们提倡小品文,提倡明末人的小品文,这使我高兴。我自己想,不管怎样。
展开
目录
救救小品文<br>送礼<br>那提心吊胆的一年<br>《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br>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br>谈老<br>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br>外语教学漫谈<br>年元旦试笔<br>《文化意识的觉醒》序<br>《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br>论书院<br>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br>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br>《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br>八十述怀<br>老年谈老<br>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br>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br>我的心是一面镜子<br>在跨越世纪以前<br>尊师重道<br>国学漫谈<br>新年抒怀<br>寻根漫谈<br>翻译的危机<br>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br>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br>漫谈撒谎<br>容忍<br>我们面对的现实<br>三思而行<br>毁誉<br>论包装<br>论广告<br>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br>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br>满招损谦受益<br>长寿之道<br>爱情<br>论压力<br>不完满才是人生<br>做人与处世<br>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br>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br>漫谈;肖费<br>谈孝<br>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br>成功<br>九十述怀<br>知足知不足<br>有为有不为<br>我的座右铭<br>爱国与奉献<br>时间<br>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br>公德<br>恐怖主义与野蛮<br>在病中(节选)<br>难得糊涂<br>再谈爱国主义<br>大自然的报复<br>论怪论<br>一个预言的实现<br>九十五岁初度<br>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词<br>慈善是道德的积累/222<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