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肯定。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能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优化自然环境,这样就有了好的阴阳宅,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财贵秀,百福臻临,如果人人家家都能获得好风水地而吉祥,社会就会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有为家家发达社会和谐而兴旺,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
风水学说起源于黄帝时代,至商朝时,在甲骨文中已有大量关于建筑的卜辞,如建设宗庙、宫室等,都是古人对选择居所而进行“卜居”或“卜地”的记载。
原始风水学说,是把阴宅与阳宅看成一体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与地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思想学术特别活跃,有专门的著作开始总结城市建筑经验与选址理论,为后世风水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以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观念已经形成,各种术数如卜筮、星占、相术、仙术等逐渐开始盛行起来,使风水学理论趋于成熟。被称为风水鼻祖的郭璞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所写的《葬经》,是目前公认历史上第一本给风水定义的书。
自此以后,葬地选择越来越受重视,不论阴宅、阳居,对山川形势、宅墓的方位、坐向等已非常讲究。尤其是唐朝杨筠松的《撼龙经》、《疑龙经》、《青囊经》等,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元已开始对太极与阴阻八卦图和理论进行阐释,罗经此时亦被广泛运用。、明清时期风水理论的运用几乎达到顶峰,当时的重要风水学著作,如徐善继与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蒋大鸿补撰《地理辨正》,叶九升的《地理大成》等。风水学说中对择宅与选墓的理论,到了此时期已经明确分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两个派别分别是:峦头派和理气派。前者着重于山川大地的形势与环境的选择;后者偏重于方位、座向与阴阳五行的应用。其中又分有侧重阴宅与阳宅之别。理气派的理论是建立于古代中国人对“气”的概念上,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气”生成,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个“无”,天地乃由“无”中之元气生成,轻的气上升为天,浊的气下降为地,这轻与浊的气就是阴阳二气。而传统风水的看法,都是以此种阴阳二气所讲的“聚气”原理推演而来的。
古人云:“不知峦头者,不可与言理气;不知理气者,不可与言峦头。精于峦头者,尽头功夫理气自合;精于理气者,尽头功夫峦头自见。”《山洋指迷》上说:“峦头理气,二者孰重。峦头真理气自验,峦头假理气难凭。故理气不合,而峦头真者,虽有瑕疵,不因为理气不合而不发富贵,理气合而峦头假者,定不因为合理气而发福禄,是因为峦头为理气之本也,明此矣,学者必须待峦头精熟,地之真假大小,穴之吞吐浮沉,卓然有见于胸,然后再讲求理气,就会明白乘气立向,控制消砂纳水,征岁运之用亦不可废,假如峦头还未熟,而先学理气,虽知道贵阴贱阳,来生去墓诸说,确确可据,而吉凶休咎,似与峦头无太大联系,但往往求福而致祸者,舍本逐末故也。故日:看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又日:有体方言用,光有用则失其体,可不知所先务哉。”
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世人对风水学多存偏见,往往只是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古文化的糟粕。但什么是迷信呢?彻底的相信和肯定,是迷信,而彻底的不相信和否定也同样是迷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