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法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4796
  • 作      者:
    释印顺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1人”。
展开
精彩书评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
  ——印顺
展开
精彩书摘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八正道
  正觉解脱的正道,经中虽说到种种的项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贤圣所必由的。关于八正道,经中有不同的叙述:一、从修行的目标说,得正定才能离惑证真;而要得正定,应先修正见到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缘。如《杂含》(卷二八·七五四经)说:“于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正)三昧根本、众具。”(参《中含·圣道经》)二、从修行的先导说,正见是德行的根本。如《杂含》(卷二八·七五O经)说:“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为根本。……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定。”正见即明慧,是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所以说:“如是五根(信、进、念、定、慧),慧为其首,以摄持故。”(《杂舍》卷二六·六五四经)正见对于德行的重要性是超过一般的,所以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含》卷二八·七八八经)大乘的重视般若,也即是这一意义的强化。而菩萨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转而能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也即是这正见——般若的大力。三、以正见为首,以正精进、正念为助而进修。如正见,专心一意于正见,努力于正见的修学。又从正见中了解正志,专心~意于正志,努力于正志的修学。像这样,正语、正业、正命也如此。这样的正见为主,正精进、正念为助,“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中含·圣道经》)这是重视精进与专心,而看作遍助一切支的。这三说,并没有什么矛盾。
  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到达这一目标,要先有闻、思、修慧。“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如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还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对于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那才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奘译“正思惟”。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发动思。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从情意方面说,这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所以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合理,与正见相应。所以正志同时,即有见于身体力行的戒学,这即是“正业”、“正语”、“正命”。正语是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及一切的爱语、法语。正业是不杀、不盗、不淫,与一切合理的行动。正命是合理的经济生活。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决不但是理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于实际生活,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
展开
目录
自序
绪言

第一章 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
第一节 法
第二节 佛法的创觉者——佛
第三节 佛法的奉行者——僧

第二章 教法
第一节 能诠的教法
第二节 教典略说

第三章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第一节 佛法从有情说起
第二节 莫辜负此人身

第四章 有情与有情的身心
第一节 有情的分析
第二节 有情与身心的关系

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第一节 有情的延续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第一节 生死根本的抉择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第七章 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第一节 行业的发见与价值
第二节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
第一节 心意识
第二节 心与心所

第九章 我们的世间
第一节 世间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人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第十章 我论因说因
第一节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第二节 因缘的类别

第十一章 缘起法
第一节 缘起的定义与内容
第二节 缘起的流转与还灭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统
第一节 三法印
第二节 三法印与一法印

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第一节 人类的德行
第二节 正觉的德行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第一节 德行的心理要素
第二节 德行的实施原则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一节 信徒必备的条件
第二节 佛徒的不同类型

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 一般的世间行
第二节 特胜的信众行

第十七章 出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 出家众与僧伽生活
第二节 解脱的正行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第一节 戒
第二节 定
第三节 慧

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第一节 菩萨行通说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第一节 声闻的解脱
第二节 佛陀的正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