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仓央嘉措诗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32880
  • 作      者:
    马辉, 苗欣宇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只能爱你一世,却不能爱你一时——迄今畅销的仓央嘉措传记和诗歌译本,重装再版,经典解读仓央嘉措的情歌与人生

★神秘的活佛,动人的诗歌,旖旎的传说——探寻历史的真相和文字的缘起,重读真实的仓央嘉措

★70首仓央嘉措诗歌的现代重译,一篇生动、细腻的仓央嘉措传记,以及大量对仓央嘉措其人其诗种种谜团的破解与思考,让你一本书读懂真实的仓央嘉措


展开
作者简介

苗欣宇:法名公却多吉、次成(藏语音译,其意分别为金刚心和戒力),197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皈依藏传佛教,近年来主要撰写汉藏佛教史、佛教文化方面的文字。著有佛教悬疑小说《观世音密码》。


马辉:1962年出生。男。吉林人。残疾。无业。无可无不可。酒香眼亮,随处就宿。人缘浅,佛缘深。——白日依山尽。


展开
内容介绍

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ZUI美的情郎。本书呈现的,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和藏传佛教史上ZUI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70首新译诗歌,一篇独特的传记,以及对仓央嘉措生平谜团和诗歌争议的破解与思考,这本书想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文字基于历史,但情感沟通古今——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所有的辞藻不过是后人的附会,不想也不能评价,他,始终在那里。

展开
精彩书摘

仓央嘉措是神秘的。


仓央嘉措的诗是神秘的。


被传颂的同时又被不断地误解。史上罕见其例。


仓央嘉措之所以被世人珍爱,不仅仅缘于他的六世达赖之尊位,更缘于他自身洋溢着活灵活现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恰恰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了忧伤而又得体的表达。


一位极端渴望自由的诗人,却同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发言权,人们对他有误解就似乎是必然的 了。


不久,他便在某一句诗中消失了。


令世人心疼。


译者根据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暗示性与象征性,经过慎重考虑,心安理得地将其诗的总体数量框定为70首,分为地、水、火、风四辑。每辑中的每一首诗都有据可查。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


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并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A辑 地空


1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

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

告诉我

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

暗示着多少祭日

专供我在法外逍遥


2

少年的爱情

永远不够用

一杯酒足以了却一件心事

为午后预设的独木桥

在天亮前就被

一个女子梦断了

渐悟也好

顿悟也罢

谁能说清

从刀刃上失踪了多少情人


3

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我独坐须弥山巅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此外

便是不敢错过死期的众生

他们纷纷用石头减轻自己的重量

他们使尽一生的力气撒了一次谎

仅仅撒了一次谎

雪就停了


雪地上闪耀着几颗

前世的樱桃


……


第五章  即生成佛有何难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


当了解了仓央嘉措的生平、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之后,我们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仓央嘉措的私生活与死因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它们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吗?二、既然仓央嘉措没死,他为什么不抗争,为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应有的尊严,难道他就真的甘心隐姓埋名地终老?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对第二个问题是比较感兴趣的:任何人受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哪怕争取不到,心中总也应该有些不屈。可是,仓央嘉措并不。


为什么不?这个答案要在第一个问题中寻找。


在前文我们曾经说到, 他的“ 生活之谜” 和“死因之谜”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看的,这个联系的方法就是从他的真实身份、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而不是单纯地就事论事。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第巴桑杰嘉措,内心中都想完成一个以五世达赖喇嘛为模版的政治蓝图,而对这个政治蓝图的实现方法产生的不同思考,是造成他生活懒散、不守清规的原因,也是他与桑杰嘉措必定死亡的原因。


这个政治蓝图为什么要以五世达赖喇嘛为模版呢?首先,不排除格鲁派和西藏人民对他的崇敬心理,他们认为一位优秀的领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其次,实际上,他们也想不出其他的方案。


在五世达赖喇嘛之前,格鲁派处处受排挤,从来没有掌握过政权,他们的处世方法是四处“结善缘”,也就是哪方实力比较雄厚,就请哪方给自己当“施主”,交易手段就是互赠封号。可实质上,他们的宗教影响力多少是被政治势力利用的,哪里有平白无故给你当靠山,但丝毫利益不占的政治集团呢?


可在五世达赖喇嘛之后,他们掌握了政权,原本掌握的宗教影响力也逐渐转化为政治资本,以前结盟时随便就可以给人家一个宗教性的名号,可现在他们的名号不单纯是宗教头衔,而是“值钱”的政治名分了。


正处于从宗教集团向政教集团转型期的格鲁派和西藏贵族势力,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新型的集团往何处去?


桑杰嘉措给出的答案是严格遵循五世达赖喇嘛生前的政治思路,建立一个与各方联合、但谁也不能插手自己内部事务的政治格局;同时,要塑造宗教上绝对权威的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对这一蓝图的设计是满意的,但对它的实现方法有所思考。因为他十分清楚,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活佛的主要功能、基本任务和领导方式已经产生质变了,现在不是“结善缘”“找关系”的时代,实际上自己是有政治话语权的,已经进入一个新型的领导模式了。


格鲁派集团给出的答案显然也是遵循五世达赖喇嘛生前的政治模式的,那就是要求活佛必须有绝对的宗教权威,但政治上怎么处理,和各方军事、政治势力如何相处,还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完全可以请所有势力都当自己的“施主”,此后将政治纠纷用宗教方法来解决。


实际上这几种思考都没有错误。任何一个时代的转型期,都会遇到“往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这条路,一定是历史的选择,一定是符合历史规律的选择;否则,前人虽然做得轰轰烈烈,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也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桑杰嘉措和仓央嘉措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尝试着建立一个对外来势力依靠但不依赖、与外来势力联手而不任其插手、活佛用宗教影响政治的新型模式,这种努力是有价值的。同时它也是17世纪下半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人民摸索的一条道路,无论这条路走得成功还是失败,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卓越的贡献的。


但为什么桑杰嘉措到最后没有走通呢?


因为以他为代表的西藏贵族势力忽视了历史规律。他设计得太过理想化了,他的蓝图需要与每一个政治势力都和平相处,而有了纠纷的时候,再用宗教力量解决。但是,“施主”们要你的宗教影响力干什么,还不是为了政治利益?宗教力量哪里有军事力量好使?


而他致命的错误又在于,对待外来势力,还用互赠封号的老办法应付,没有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变化。比如,对清政府,他以为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见了顺治皇帝,对方就成为“大施主”,自此两方和平相处、有事帮忙就可以了。岂不知,清政府给五世达赖喇嘛的不是地方政权的赠号,而是中央政权册封的封号。他似乎没理解这个名号的变化,将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势力同等对待,又严格执行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所以,康熙让他攻打吴三桂,他给吴三桂求情;康熙平定噶尔丹,他给噶尔丹开脱;五世达赖喇嘛去世,他匿丧不报告。


可是,这能怪桑杰嘉措吗?不能,他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五世达赖喇嘛设计的政治格局,完成他的政治遗愿。况且,当时的清政府,江山都没怎么坐稳,今天吴三桂打下长江以南,明天蒙古人在北边造反,说不准什么时候这个“大施主”也要倒台,到时候,西藏地方政治局面,还不是得按照自己的蓝图才能稳定?


所以,这条路他要坚定地走下去,哪怕最终失败。


因为他别无选择。


是的,他别无选择。可别的人、别的政治势力有选择吗?


也没有。


任何一种政治格局,都不是哪个帝王将相的个人作品,一定是人民的选择;任何一种政治形态,都不是当时人的思考结果,而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就是仓央嘉措和桑杰嘉措以及康熙皇帝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


那么, 这条历史规律具体到1 7 世纪后半叶的西藏来说, 到底是什么呢?


非常简单的答案——和平。人民需要和平,地方政治需要和平,国家需要和平。而和平,只有在祖国统一、中央政权建立了完备的地方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桑杰嘉措和仓央嘉措的理想化蓝图没有错,他们是想要给西藏人民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民的和平愿望在各方政治势力的钩心斗角下成为泡影。况且,他们设计的那个理想的格局几乎是没有稳定运行的可能性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制度保障,而能提供制度保障的,只能是中央政权。


历史规律是不可能逆转的,和平和统一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应不应该,而是需不需要。也就是说,时代和人民需要它,就是必然的选择,此时,不要讲什么道义。这就好比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少数民族政权,评价它们的角度不是汉夷之争这样的道义问题,而是要看这个政权给最广大的人民带来了多少利益。


而17世纪后半叶的西藏,就是处于和平与统一的建设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地方政治局势的转型期中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蓝图。但完成这个设计的,不要理解为清政府,它是最终的实现者,却不是设计者。真正的设计者,只能是人民和历史规律。


因此,为了这个和平局面的到来,仓央嘉措必须“死”,这是他个人无法抵挡的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只有他“死”了,才能为最终完成西藏的和平与统一赢得时间,也才能最终给自己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找到答案。


这个答案是他想找但没有找到的,对格鲁派集团和西藏政局发展的思考与他的时代背景产生的矛盾,形成了他的生活之谜;这个思考与历史规律之间造成的矛盾,形成了他的死因之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生活之谜和死因之谜,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


至此,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谜团,我们大概有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恰好也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他隐姓埋名十几年,西藏局势稳定后,他为什么不争呢?难道真的心甘情愿当个普通人?


是的,他情愿。因为他看到此时格鲁派找到了他青年时曾经苦苦探索的路,实现了他心目中的那个政治蓝图——活佛成为绝对的宗教权威,格鲁派政府建立了有保障的政教体制,与各外来势力形成了良好的关系。而他当年思考的活佛主要功能和基本任务,事实上也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他知道,他理解的是对的。


当一个人见到自己的理想实现时,哪怕并不是最终由自己完成的,也会是欣喜和慰藉的。此时,那个名分又算得了什么呢?此时,再出来争,不就破坏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了吗?


这一点,孙中山做到了,华盛顿也做到了,几乎所有心怀天下的政治家都能做到。


所以,仓央嘉措不争了,而他的心也安定了,甚至是快乐的,就当自己“死”了吧。这一“死”,换来了西藏的安定和平,换来了一个稳定健全的政治制度,换来了几代活佛为之奋斗的理想格局。


这就叫死得其所,这也叫死得瞑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仓央嘉措,不愧是一个活佛,一个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的佛。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历史人物,他的独特之处体现在民间。比如,大多数人叫不出历辈达赖喇嘛的法名,可“仓央嘉措”这四个字却耳熟能详;大多数人说不出历辈达赖喇嘛的著作,却多少能背出几句仓央嘉措写的诗。可以说,就是因为他的诗和他传奇般的生平经历,他从高高在上的法台上走了下来,进入了民间。


然而,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是,很多人直到现在,依然把一首名叫《信徒》的歌词当作仓央嘉措的代表作。“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几乎一提到这几句话,很多人就会抒发自己的感慨——唉,仓央嘉措写得一手好诗啊。


这确实是有些搞笑的状况:人们都知道仓央嘉措写诗,并且表示喜欢他的诗,然而,却不知道他写了哪些诗,甚至张冠李戴地认为别人的作品是他所作。


展开
目录

仓央嘉措诗歌新译

A辑  地空

B辑  水空

C辑  火空

D辑  风空


附录:仓央嘉措情歌(曾缄译)


叹他于此总茫茫

——一篇独特的仓央嘉措传记


谜一般的活佛

——仓央嘉措生平解析

第一章  心头影事幻重重

        ——仓央嘉措的两种生平形象

第二章  外现僧相内是俗

        ——仓央嘉措情歌之谜

第三章  此生虽短意绵绵

        ——仓央嘉措生活放荡之谜

第四章  别后行踪费我猜

        ——仓央嘉措死亡之谜

第五章  即生成佛有何难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


重译诗歌,重现仓央嘉措

1 早期译本中仓央嘉措诗歌的篇目数量

2  于道泉本62节的真实来历

3  神秘版本译出的60首

4  无法认定的仓央嘉措原笔

5  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主观倾向

6  仓央嘉措诗歌原笔原意再认识

7  仓央嘉措诗歌原笔原意再认识之二

8  仓央嘉措诗歌重译的价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