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风水美学:好风水就是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93060
  • 作      者:
    覃兆庚著
  • 出 版 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风水又称为堪舆、卜宅、相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建筑风水美学》是国内第一本从建筑的视角来研究风水和美学的专著,书中对中国风水与美学的思想源流、思维特征、美的范畴、风水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上古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过对性的崇拜。美D.L.卡莫迪在《妇女与世界宗教》一书认为:古代生殖力观念的另一方面是关心死后的存在。我们有证据表明,约在50万年前,北京附近的龙骨山洞中,人们在安葬死人时已有了希冀死后再生的观念。在别的一些地方,人们在安葬死人时,也把死人摆弄成胎中婴孩的姿势,似乎暗示出坟墓便是子宫。这些都说明,某些初民竭力以“有某些东西”会留存下来的直觉去打破死的桎梏。在他们的神话中,这个“某些东西”可以承担梦中出游的角色,可以想象为非物质的存在;它可以像火从木柴上放出的烟,也可以是某种具有枯荣周期的类似植物的东西。…这样,生殖力也就成了古代人关心的生与死及与死对立的生的母体。由于收获与人的出生相联系,所以大地仿佛采取了母亲的样式,成了作为一切生命之源的伟大母亲的主要具体形式。所以古代人的崇拜及其信仰常常集中在生殖能力上。在史前部落群体中,这样的崇拜可能是…将大地与女性的妊娠和周期性生产相联系。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中译本,第15-1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这是因为在母权制时代,人们繁衍全依赖于妇女,而且人们对妇女生育缺乏认识,还不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这就自然而然把人类生殖能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妇女性器官的崇拜,也就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原始思维是质朴而又天真的,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土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也孕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同看待。《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的丧葬方式之一——曲肢葬无疑表达了史前先民的一种审美风尚:即以初生的婴儿或母胎中的婴儿为“美”,因为他们代表或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或生殖力,他们是最容易得到复苏的催生的力量。人们之所以要将人或猪的肢体捆绑起来,埋入地下,正是要使其像胎儿重返母胎那样获得再生的机会。这同时也就向我们暗示出史前人类眼中的墓穴正是大地母亲的子宫。这儿不仅是蔽护生命、遮风挡雨的处所,而且是人类意识的新的生长点:人类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非人类的起源,在这里发现了大地母亲生养万物的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种子在地母子宫中的死而复生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战胜死亡并获得永生的信仰与秘诀!按照史前人类的思维逻辑,既然人类和种子一样自大地母亲的子宫中产出,那么死者埋入土里就像种子撒入地里一样,要归回出处——大地母亲的子宫。<br>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正值母系氏族高度繁荣的鼎盛时期,女性不仅负责生产领域的一些重要部门,如纺织、制陶、播种等,而且肩负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大使命,由于当时人们是以雄雌繁殖或女性生育这一直观现象来理解大地母亲创生万物这一伟大创举的,所以人们把自己的地穴、半地穴住处想象为地母的子宫,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居住和埋葬习俗共同形成了一种审美风尚的整体,那就是集体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回归,追求人与大地母亲的和谐共处。<br>    殷商以青铜文化闻名,但周代也不逊色。我们在周代青铜文化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生殖崇拜的雏形。近代甲骨学大师罗振玉说:“周人铸钟喜用‘丁亥一。周人铸钟对于“丁亥”的重视和喜用,实际上并不限于铸钟,就是铸冶其它器用和行事也有表现。例如,《多方》:“唯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夏小正)):“二月丁亥,万用入学”…例证。足见古人对“丁亥”的重视。据考证,在周金文中“丁”字占九十五例,“亥”占九十例,各约当全数的三分之一。至于周人喜用“丁”日,据推测乃是因为“丁”与“添丁发财”音声附会,吉日用“丁”,可以满足人口增殖的愿望。<br>    ……
展开
目录
引言<br>第一章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br>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和万物有灵观<br>第二节  远古以来中国先民的生殖文化是风水学说的滥觞<br>第三节  风水源自于对山川自然的敬畏<br>第四节  风水学是东方古老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积淀<br>第二章  风水美学的哲学基础<br>第一节  道——风水学说的本体之根<br>第二节  气——风水学说的生命之本<br>第三节  《周易》——风水学说的理论主干<br>第四节  阴阳——风水学说的辩证之维<br>第五节  五行——风水学说的象征之源<br>第三章  风水美学生成的思想源流<br>第一节  先秦——风水思想的孕育时期<br>第二节  秦汉——风水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br>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br>第四节  唐宋——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型时期<br>第五节  明清——风水学说的兴盛与传承<br>第六节  民国以降风水学说的消沉与勃兴<br>第四章  碰撞与交融——儒道释的风水审美观<br>第一节  “地臻全美”——儒家的风水审美观<br>第二节  “洞天福地”——道教的风水审美观<br>第三节  “梵我合一”——佛教的风水审美观<br>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风水美学的影响<br>第一节  仰观俯察——风水学说的整体思维<br>第二节  格物致知——风水学说的直觉思维<br>第三节  相山如相人——风水学说的比附思维<br>第四节  阴阳互变——风水学说的辩证思维<br>第五节  天圆地方——风水学说的方圆思维<br>第六节  天人合一——风水学说的互渗思维<br>第七节  喝形象物——风水学说的形象思维<br>第六章  风水美学的范畴特征<br>第一节  生态之美<br>第二节  自然之美<br>第三节  和谐之美<br>第四节  曲之美<br>第五节  尚中之美<br>第六节  节奏韵律之美<br>第七节  象征之美<br>第八节  阴柔阳刚之美<br>第七章  风水学说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br>第一节  山水画与风水<br>第二节  “过白”与框景<br>第三节  “氤氲”之气<br>第四节  风水与文人<br>第五节  风水与小说<br>第八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占典园林建筑的风水情结<br>后记<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