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0521
  • 作      者:
    刘仲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仲华,1973年11月生于新疆焉耆。1991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本科、硕士。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文化史。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著作有《清代诸子学研究》、《纪晓岚传奇》、《北京教育史》(主编)等,在《清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翁方纲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精通经史、金石、目录、书法、词章之学,勤于著述,在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著。所著“群经附记”,条辨旧说,充分反映了乾嘉时期汉宋兼釆的学术趋向。所撰《四库纂修提要稿》不仅是《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保存至今篇幅最大的一部提要稿,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张以金石证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是晚清碑学风气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乾嘉时期北方诗坛的盟主,倡导肌理诗,主张诗文同源,以学为诗,是晚清宋诗运动的先驱者。《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在全面掌握最新披露的翁方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透过乾嘉时期的学术脉络,对其学术贡献进行深入清理,是国内首部全面探讨翁方纲学术思想的著作,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会推动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进程。
展开
精彩书评
    乾嘉之际,文人荟萃,通儒辈出,是清代学术发展的高峰期,而且这一时期高寿的学者不少,翁方纲就是其中之一。翁方纲一生勤于读书,笔不辍耕,在经学、诗学、金石学、目录学、书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著作。但以往对他重视不够,《清史稿》甚至没有他的传,对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以“肌理说”为标志的诗学和金石学等方面,至于其经学等方面的成就,关注的人更少。……刘仲华此书虽然只是对翁方纲个人学术思想的探讨,却为我们了解清代乾嘉时期社会精英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图景。<br>    --戴逸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生平与宦游<br>    一、从少年求学到荣登科第<br>    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又字叙彝,号彝斋,一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府(今北京)大兴县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享年八十六岁。先世为福建莆田人,系出福建莆田一桂房,为一桂房二十四世孙。十一世祖翁瑛曾官明翰林院检讨,其次子翁世资,为十世祖,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自翁世资官北京,其家才由福建莆田人籍顺天,人锦衣卫官籍。翁世资第五子翁洪,为九世祖,北京武学生,中式顺天乡试举人,明正德六年(工511)成进士。洪生五子,次子翁槭。械子熏。熏子延禄。延禄子使妹(名不可考)。使妹为翁方纲高祖。高祖第九子翁澦即翁方纲曾祖,卒于清康熙二十余年间。这几世事迹湮灭,皆不可考。<br>    祖磨标,字孝定,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由国子监生出任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丞,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山东济南府齐东县丞。康熙三十六年(1697),随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奉命向十三台运送粮食。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年五十三岁。<br>    父大德,字希舜,号纯庵,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吴世焘学,又受业于高邮孙先生。雍正元年(1723)应顺天乡试,屡试不中,后来授徒为生。据《翁氏家事略记》,翁大德参加科举并不顺利,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开始应顺天乡试,当时“大、宛二县人皆不知为都门旧家”,“以为冒籍,攻讦之”,结果没能参加考试。后来,在山东新城人何世瑾和乡贤黄叔琳的帮助下,才得以大兴本籍人顺天府学。何世瑾、黄叔琳都是王士稹的门人,在两人的影响下,翁大德学渔洋诗,而年幼的翁方纲也在父亲的教育下,得以耳熟渔洋诗。翁方纲在诗作中有:“何黄皆侍新城席,初集先人受读亲。末学浅闻奚补益,虚惭坛阙扫除人。”①又,《何端简公燃灯纪闻后》曰:“何公问字曰,吾祖官于东。何公官京师,吾父始谒公。尔日渔洋集,何黄香辦同。何黄二诗老,吾父并游从。二老对榻时,傥得深折衷。万卷楼旧箧,我窥自孩童。此间下转语,东鲁士未逢。石帆青照海,一声北渚钟。”翁大德与何世瑾、黄叔琳两人的交往,对翁方纲后来的诗学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br>    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十六日,翁方纲出生于北京正阳门外家居罗家井向北井间僦屋。乾隆五年(1740)夏,因罗家井屋不可居,迁居于正阳门西大马神庙。冬,又迁小马神庙内之小巷,居室益窄。乾隆六年(1741),又迁居正阳门外般若寺胡同。<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平、交游与著述<br>第一节 生平与宦游<br>第二节 交游<br>第三节 著述考<br>第二章 尊奉《十翼》为治《易》之指南<br>第一节 主张以传解经<br>第二节 汉宋兼取的治《易》途径<br>第三节 批评清代汉学家治《易》之弊<br>第三章 折中汉宋的《诗经》研究<br>第一节 主《毛传》,尊《诗序》<br>第二节 批评《诗经》汉学,维护朱熹《诗集传》<br>第三节 汉宋兼采的《诗经》学<br>第四章 以阙疑的态度尊信《古文尚书》<br>第一节 反对将《古文尚书》定为伪书<br>第二节 补正《尚书》宋学派<br>第三节 批评清儒在《尚书》研究中的考据弊端<br>第四节 阙疑、审慎的《尚书》研究态度<br>第五章 “纂言而不纂礼”的“三礼”研究<br>第一节 打破汉学家“不信经而信注”的迷信<br>第二节 批评陈澔《礼记集说》<br>第三节 回归《礼记》的《中庸》与<<大学》<br>第四节 “纂言而不纂礼”的治礼方法<br>第六章 推尊《左传》<br>第一节 反对舍传求经,独尊《左传》<br>第二节 批评杜注、孔疏,推崇赵访《春秋》学<br>第三节 肯定清前期《左传》学,补正顾栋高<br>《春秋大事表》<br>第七章 摆脱“四书”体系的《论语》、《孟子》研究<br>第一节 《论语附记》<br>第二节 《孟子附记》<br>第八章 以金石证书法及其尚古质厚的书法思想<br>第一节 勤于搜罗,精于鉴赏<br>第二节 考证金石的目的是考辨书法源流,而非校勘经史<br>第三节 崇尚质厚的书学思想<br>第九章 根柢经学的文学理念及其诗学思想<br>第一节 文必根柢经传的文学理念<br>第二节 对历代诗学的评论<br>第三节 剖析王士稹之“神韵说”<br>第四节 “肌理说”及其诗学思想<br>第五节 创作实践及其诗学影响<br>第十章 与《四库全书》纂修结缘的目录学成就<br>第一节 《四库纂修提要稿》<br>第二节 补正朱彝尊《经义考》<br>第十一章 兼采汉宋的治经思想与治学风格<br>第一节 以儒学为先,以程朱为尊<br>第二节 读书识字必以《说文》为主<br>第三节 汉宋兼采的学术主张<br>第四节 谨慎、保守的治经风格<br>结语<br>引用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