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99024
  • 作      者:
    司马朔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他是明代思想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明末拥有“粉丝”最多的畅销书作家,他的思想暗示着中国由传统向控的转型。<br>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明史研究室博士、图书策划人张献忠共同推荐!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虽名为“评传”,然称之为“演义”亦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的“演义”成分确实在在多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所掌握的相关材料有限,但更多情况下,乃有意为之。我的想法是:既然太史公当年在没有录音材料的情况下,能将那么多历史人物的对话、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并因此而成为“史家之绝唱”。为什么我就不能代卓老立言,写出一部李贽的心灵史呢?
展开
精彩书评
  晚明时期,阅读李贽的著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无论是民间学者,还是达官贵人,都争相传阅李贽的作品,即使是强烈反对李贽思想的传统士大夫也不得不倾服李贽思想的震撼力,如朱国桢虽然极力批评李贽思想“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但他却又说:“李氏诸书,有主意人看他尽足相发,开心胸,没主意人看他定然流于小人无忌惮。”司马朔的《李贽评传》通过剖析李贽的心路历程,进一步揭示了李贽思想感染力的由来。<br>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南炳文<br><br>  生物进化由于基因变异,社会进步源于思想异端。作者从李贽的异端思想中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前兆。<br>  “李贽即鲁迅之前身,鲁迅即李贽之再世”,这是作者的断语。看李贽一介书牛,一生“不肯与人同”,以独立之人格,进行独立之思考,知此言实为的论。<br>  作者称本书为“演义”。正因为作者投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才把卓老写得鲜活生动,才能代卓老立言,才能写出一部独特的心灵史。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br><br>  在晚明,李贽的声望和地位以及拥有的粉丝数量绝对远远超过今天的易中天和于丹,更重要的是李贽不是昙花一现,他是一个启蒙思想家,是靠思想的力量征服了无数的受众。司马朔的《李贽评传》为我们走进李贽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br>  ——南开大学明史方向博士张献忠
展开
精彩书摘
  “心即是佛,全靠你自家的根器了。”<br>  “佛陀,我这辈子真是太苦了,我想永远地脱离这苦海。”<br>  “善哉,轮回尽处,自是乐地。”<br>  龙湖寺,宝像庄严。一阵香气袭来,彻透全身。李贽一时醉了,晕眩中,但见天雨诸花,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br>  削发麻城,是李贽生命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李贽这个思想家的精神历险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在中国的古典时代,作为一个思想家,李贽已体验过儒家的人生理想,道家的政治智慧,可还有什么样的精神园地可供这个一生为人生的真正奥秘和意义而殚精竭虑的东方智者神游吗?如果有,也就只有佛家的人生智慧了。于是,落户龙湖,削发麻城,对李贽来说,即是进入其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即倾心于佛陀之光,与佛教哲学正式结缘的时期。<br>  思想家永远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思想文化传统的产儿。对一个古典时代的中国思想家来说,儒佛道三家思想就是其思维的起点,就是他思想的铁门槛。<br>  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一公元前五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其教理以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为核心,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根本上断除人生烦恼而成佛为目的。公元前三世纪,因阿育王的支持而在印度国内外广泛流行。公元一、二世纪间,其内部分裂为大乘、小乘等派。传人中国者分为三支。一为经由东南亚进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小乘佛教,是为南传佛教;一为进入我国西藏和内蒙古地区的藏语经典系佛教,是为北传佛教;一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时传人中国内地的汉语经典系佛教。<br>  ……
展开
目录
楔子<br>泉州少年<br>扑朔迷离话家世<br>反骨初露<br>奔命尘缘<br>辉县教谕<br>千里奔丧几时休<br>“道”的诱惑<br>姚安知府<br>仁政以安民<br>垂拱而治<br>选择与梦想<br>贰臣逆子<br>婴其鸣矣,求其友声<br>异端<br>观音原来是知音<br>《焚书》论战<br>被逐黄鹤楼<br>佛陀之光<br>削发麻城<br>借彼宝刹,读我《易经》<br>《藏书》名山史迁梦<br>童心颂<br>士贵自适其性<br>迷茫童心<br>王学弟子<br>阳明旋风<br>豹尾<br>道学的困境<br>《水浒》情结<br>借绿林酒杯,浇文人块垒<br>恣肆评点说风流<br>最后的审判<br>魂断通州<br>《焚书》不焚,《藏书》不藏<br>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