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即便如此一心为国,并以“吾不负天下之士”为己任,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焦竑在审查试卷时是相当认真的,对每份试卷必反复审阅,唯恐有所疏漏误人终身。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试卷便是焦竑从三场废卷之中发现的,当看到徐氏的试卷时,他不禁惊呼“此名世大儒无疑也”,遂拔置第一。徐光启的经历与焦竑相似,20岁即中秀才,但后来屡试不第。此次考试的题目是“舜居深山之中”,光启以儒释合流的心性之学对题目进行阐发,这与焦弦的主张是相合的,所以焦竑将其推举为第一名。然而尽管如此认真,张位、郭明龙等人还是借机生事。准备先由给事中项应祥、曹大咸发难,然后群起而攻之,这是明代朝堂上互相倾轧的惯用手法,即先由一个下层官员“忠言直谏”,然后煽动舆论,一旦舆论既成,几位高层官员便联合进言加以弹劾。<br> 其实,焦弦在被点中任副主考之时,项、曹等人便开始造势,待考试结束,便指摘焦竑收受曹蕃、汪泗论的贿赂,徇私枉法。对此,焦竑给以有力的驳斥,在给神宗的奏折《谨述科场始末乞赐查勘以明心迹疏》中,不但语言情真意切,而且有理有据有节。<br> 焦竑本以为皇上会为其主持公道,尽管奏疏中是非分外明晰,但神宗没有过多理睬,最终焦竑因此事被贬为福建福宁州同知。对此,焦竑相当气愤,认为皇帝在自己的臣子被群小排挤之时“竞泯泯焉同于穷乡编户冤抑不伸者,窃为明时耻之”。除了对皇帝失望之外,焦竑也真正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焦竑的冤屈,甚至行道之人都为之鸣不平,但官员中竟只有黄云蛟等少数几人敢于直言其冤。另有些人则趁机落井下石,奴颜媚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