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而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齐物论》注)
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必先达到齐物的境界。物的界限不打破,逍遥的境界永远无法实现。物的差别只是形体,逍遥的本性,是心性的同一。形体的障碍破除了,心性的同一便可以建立起来。到了“天地未足为寿,万物未足为异,足于天然,安于性命”的地步,那便是逍遥心境的实现了。但是人类永远是不能满足的动物,两眼只注意外界的差别,而忽略心性的建设。于是望泰山而羡其大,见彭祖而羡其寿,尊帝王而羡其贵,慕陶朱而羡其富了。由羡慕而贪图,由贪图而用诈力,由用诈力而起争夺。因此人类的生活离开逍遥的本性,一天远一天.苦恼的事体也就更多起来了。他们又说:
夫物未尝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羡大。故举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羡欲所及,则羡欲之累,可以绝矣。夫悲生手累,累绝则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逍遥游》注)
夫物情无极,知足者鲜,故得止不止,复逐于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故其成功者。无时可见也。(《齐物论》注)
展开
——林东海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从社会政治背景、宇宙学说、政治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潮、清谈思潮中的派别这几大方面描述魏晋思想总貌,以浪漫主义来概括魏晋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与社会人生的特点,揭出一经学玄学化一,对玄学始作本体论探究,在内容的广度与阐释上对魏晋玄学研究都有所推进,自具一格。
——罗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