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班墨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786314
  • 作      者:
    钱文忠主讲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墨子,一位和孔子同样久负盛名的思想家;鲁班,一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家。墨子曾经创立了一整套守城的工具和方法,墨守成规,正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墨子守城有术的称赞;鲁班有着许多的发明创造,被誉为土木工匠的祖师爷,班门弄斧,正是民间百姓对于鲁班高超技能的赞许。墨子与鲁班,他们是老乡,他们是对手,他们更是朋友,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
展开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而“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墨子,名翟,又称墨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墨子与鲁班,他们是老乡,他们是对手,他们更是朋友。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对冤家朋友,却被卷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中。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墨子与鲁班,在这场战争中又会上演怎样的传奇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一个成语,叫墨守成规,一般是讲思想固执、保守,死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而墨守成规的近义词又有哪些呢?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那么,墨守成规,在今天的语汇里,究竟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呢?毫无疑问,一般人都会认为它肯定不是褒义的,是偏贬义的。当我说,您这位先生实在是有点墨守成规,一定是指你不够改革、不够开拓、不够进取,谁都不会认为是夸奖之词。
  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墨守成规这个成语的出典和出处呢?它的出典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直接相关。
  墨守,并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样,黑压压的、乌黑乌黑的在那儿趴着、守着。墨守,真正的意思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墨子,他非常善于守卫城池。墨子博学多才,他有一门技术在当时是天下第一,就是防守,故而称之为墨守。那什么又叫成规呢?这在当时是确有所指的,就是指墨子用来防守城池的那些方法、技能、规矩、手段。而这才是墨守成规原来的本意。
  从出典的角度看,这个成语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贬义,完全是个褒义词。可是,为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墨守成规这个成语会从褒义转换到贬义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首先就要让我们看看,墨守成规这个词当初为什么是褒意的。
  非攻,是墨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墨子不仅是在理论上反对侵略战争,而且还有许多能够实际运用的防守措施。那么,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在这个成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春秋无义战,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也就是说,春秋时候,你打我,我打你,大国攻小国,小国攻弱国,天天打来打去,但是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这就叫春秋无义战。
  到了战国时代,情况则比春秋时更为严重了。中华大地上,战争不断、烽烟四起,各种各样的战争,随处可见。在战国时代,楚国已经是中国南方的第一大国,疆域辽阔,军队强大。但是,楚国偏居在中国的南方,长久以来一直想问鼎中原,或者叫逐鹿中原,想到中原来争霸。
  如果争霸中原的话,楚国必须首先攻灭北方的邻国——宋国。早在春秋时代,楚、宋两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战争。比如楚成王的时候,曾经在泓水击败宋军,而历史上那位又可怜、又可爱、又可悲、又可敬、又有点可气的宋襄公,就在这场战争中被楚军射伤。
  还有一位有名的楚庄王——就是成语“一鸣惊人”中提到的那位——围攻宋国的国都,宋国的都城被强大的楚军团团围住,都城内已经是弹尽粮绝,老百姓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折骨而爨的地步。易子而食,那是吃人啊,但是天下有哪个父母舍得吃自己的孩子呢?于是大家彼此交换着孩子吃,你吃我的孩子,我吃你的孩子。而古代的城池里使用的柴禾一般都是从城池外的树林里砍伐而来,如今都城被围,城里没有那么多柴禾怎么办?于是就折骨而爨,就是把死人骨头撅折了点火。从易子而食、折骨而爨可以看到,楚国和宋国之间的战争是多么残酷。这两个残酷的成语,在中国著名的历史典籍(佐传》中,都是有真实记载的。
  如此这般打来打去,不论是宋国的人民,还是楚国的人民,乃至中原的所有老百姓,都饱受战乱之苦。到了楚惠王的时候,楚国不愿意隅居在南方,依然想逐鹿中原,它把陈国、蔡国、杞国(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国家)、莒国,这几个小国都收拾了,又一次大举准备,倾全国之力,打算攻灭宋国。
  为了准备这场战争,这个楚惠王请来了当时最最有名的一位工匠,或者说工程师——公输般。公输般是何许人也,很多朋友也许不知道,实际上,公输般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名鼎鼎的鲁班。因为公输班是鲁国人,所以后人就称他为鲁班。鲁班后来被奉为土木工人,特别是木匠的祖师爷,直到今天,中国建筑最高奖就是“鲁班奖”。
  鲁班,姓公输,名般。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因“般”和“班”在古文中既同音又通用,所以人们称他为鲁班。关于鲁班,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故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鲁班和墨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为什么要重用鲁班呢?当然因为他是个工匠,于是很多人都认为鲁班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是木工。错了,其实,鲁班是个官。鲁班在当时是个贵族,他做了楚国的大夫,替楚国设计出来攻城的新武器——云梯。云梯之所以叫云梯,是因为它高,高到什么地步?高过城墙。在古人看来,这差不多已经接近云端了,所以叫云梯。因为它高于城墙,攻城的士兵就可以在云梯上,往城里射箭,投掷火把、投石头,在靠近城墙以后,在云梯上的兵士,就可以跳到城墙上直接攻城。云梯在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消防救火,用于拯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这是鲁班一个重要的发明。
  鲁班的发明就只有云梯吗?当然不是,鲁班还制造了撞车、飞石、连珠箭等等攻城器械。
  撞车,顾名思义,就是由人推着,能够把城门给撞开的大车。飞石,就是抛石机。用一根长木头,在木头的后端装上大石头,利用杠杆原理,将前端拉下,石头就形成抛物线,像炮弹一样砸到城里,其威力能够砸穿房屋、砸死人畜。还有更厉害的连珠箭。连珠箭里面装上了上百支箭,射的时候像机枪一样,箭一支连一支的射。连珠箭也好,云梯也好,飞石也好,撞车也好,后来都传遍全世界。我们现在看到好多反映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电影,里面的骑士在攻打堡垒的时候,用的器械几乎全是鲁班爷爷发明的。
  鲁班为楚国,准备了好多这样的器械,准备攻宋。消息传出去后,宋国觉得大祸临头。宋国国小兵弱,本来就不一定打得过楚国,现在楚国又请鲁班制造了那么多新式武器,宋国上下顿时觉得大祸临头。同时,楚国周围的中原各国也很担心,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啊,如果宋国被楚国灭了,那么战火很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
  可事实上,楚惠王任用鲁班进行备战,却遭到了当时一些人的反对。这些反对的人当中,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已经名闻天下的,我们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墨子。
  当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凭自己的力量,制止这场战争。墨子和孔子、庄子相比,并不是一个书生这么简单,墨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非常强调可操作性的学者。所以他做了两手准备。首先,派遣自己三百名弟子,就是墨者,先期携带着大量的守城器械,赶到宋国的都城,严阵以待,做好迎战的准备。同时,自己一个人风尘仆仆,从鲁国(今天山东境内)出发,千里迢迢赶往楚国。路上非常艰辛,墨子一路赶路,连脚底血泡都磨出来了。墨子撕破衣服,做了一些简单地包扎,继续赶路。用今天的地理概念来换算,鲁国的都城是在今天山东曲阜附近,楚国的都城郢都则是在今天湖北荆州,而墨子日夜兼程赶路,仅仅用了十天十夜,就赶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可见他的决心之大。
  郢都的遗址今天依然保存完好,规模巨大,城墙从东往西延绵四点五公里,从南往北三点六公里,城墙高六点七米。全城一共设有七座城门,绕着整个城墙走一圈,就有足足十五点五公里。而这还仅仅是楚国都城的城墙而已。当时的楚国有多么强大,由此可见一斑。P3-8
展开
目录
《班墨传奇》自序
第一讲 墨守成规
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先秦时期,有一个起码和孔子同样著名的思想家,叫墨子。可惜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似乎都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但有意思的是,在墨子被大家淡忘的同时,他的老乡、他的对手、他的好朋友,却是一个人所皆知的著名人物:那就是鲁班。民间有许多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而且一直到今天,鲁班都是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那么,鲁班和墨子之间都有哪些传奇的故事?为什么说,墨子和鲁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精神?而这种科学精神,又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第二讲 认知墨子
墨子是先秦时期与孔子齐名的一位大思想家,他反对战国时期强国吞并弱国的兼并战争,并发明了一整套守城的工具和方法。墨守成规,正是当时的人民对于墨子守城有术的称赞。但是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已经从两千多年前的褒意变成了贬意,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墨子,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现在,当我们重新认知墨子时,学者们对于墨子为何姓墨众说纷纭,那么,墨子到底为什么姓墨?墨子的祖先在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弄清楚墨子的血缘和故乡,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现在,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

第三讲 墨家门徒
墨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同时他还创立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学派组织——墨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墨家门徒众多,在电影《墨攻》中就有这样的情节,由演员刘德华扮演的一个墨者,去协助某个诸侯国抵抗入侵。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墨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他们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制度和纪律?而这些墨家门徒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墨子又为什么会创立这样一个墨家团队?

第四讲 冤家朋友
对于现代人来说,墨子是陌生的,但是鲁班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鲁班,有着许多的发明创造,被誉为土木工匠的祖师爷,今天中国建筑的最高奖,就被命名为鲁班奖。班门弄斧,正是民间百姓对于鲁班高超技能的赞许。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墨子与鲁班,他们是老乡,他们是对手,他们更是朋友。他们之间的争论、比拼从未停息,但是,他们却追求着相同的科学精神。

第五讲 班墨精神
一个是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工匠“祖师爷”的鲁班,一个是提倡“兼爱、非攻”、擅长墨守成规的大思想家墨子,关于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从两千多年前一直流传至今,那么。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会这么有生命力?鲁班和墨子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财富呢?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又应该如何重新认知鲁班和墨子呢?

附录:《墨子》原文节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