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和脆弱的,死亡以后则变得枯槁。可见,坚强的属于僵死之状,柔弱的是生长之态。老子从万物与人的生死状态的观察中总结出一条规律,柔弱是生命力的表征,而坚强则是生命力衰竭的表现。孙以楷说,弱是现象,柔是本质,分析得很透辟。人的身体上舌头最软,牙齿最硬,可人一到老年,牙齿早脱落了,可舌头还能曲能伸: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柔弱看作为是软弱无力。真正的生命活力就体现在柔上,能曲能伸,能折能弯;所以人能守柔,正是生机活力的表现。战争也一样,用兵喜欢逞强的,往往最先失败,被消灭。这规律应该是普遍的,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最有用的,看上去很强大的东西不一定真的强大。楚令尹孙叔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死后,大王要赏我一块地,你就要楚国最差的地。按规定,功臣封地两代后收回,但孙叔的地,谁也不要,反而世代相袭。
倒是“木强则折”一句,有些不好理解。木本也属于万物草木一类,老子何以要在“兵强则灭”之后,突出“木强则折”呢?再说“兵”和“木”也不可类比。
不过,有的版本中却作“木强则兵”,还有的版本则作“木强则共”,帛书本则作“木强则恒”。百余年来,学者多采“木强则折”。但不管哪一种,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从整章来看都于义不通。
“木强则折”的“木强”,绝不是树木或木材之义,当理解为质直刚强。自然界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粒种子发出的幼芽能够穿透厚厚的土层,相反,一颗刚强的铁钉钻进地里,反而可能折断,这不是质直刚强的易折吗?这也就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的幼芽可以向上生长,强大的铁钉反而下挫。
展开
——著名作家:王鼎钧
生气就是泄气,不生气的人最有生气。
——著名书评人:刘茁松
自助是最大的帮助,不生气是最好的自助。
——网虫:六6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