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碗扣式钢管架的引入和发展
扣件式钢管架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扣件加钢管,引入的时代主要是“以钢带木”的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工程建设中木材(特别是杉篙)供应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应用的范围是脚手架。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建设高潮,脚手架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脚手架引人的就有门式架和碗扣架等。碗扣架是钢管架的另一种形式,1987年北京星河机器人公司购买了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的碗扣式钢管架的专利。为了将专利商业化,机器人公司与北京住总集团合作,将碗扣式钢管架发展为定型专业产品在北京亚运会工程开始了工程试点和大规模推广应用。
碗扣式钢管架的明显优势是连接可靠,承载能力高。主结构中心受力无偏心,由于碗扣是焊于立管上,横插头也是焊接于横杆上,其承载力很大。对于承受竖向荷载来说远远大于扣件式连
接(只靠摩擦力),可以说在通常脚手架的荷载下,节点几乎不可能破坏;其次是其节点连接除焊接外,扣件与主体连锁无丢失的可能。这就显示了它立足于建筑施工的优良条件。
1987年碗扣式钢管架在工程运用的初期即遇到了当时脚手架技术发展的通用难题,即如何适用于高层建筑的问题。此问题已是脚手架技术的瓶颈,扣件式钢管架在1983年发生了北京社科院倒塌事故之后,其搭设高度已被限制在20m之内。为了解决高层建筑的施工,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低于45m的脚手架下部20m采用双管立杆;二是高于45m的采用分段增设挑梁的办法。后者明显的缺点是,挑梁插入各楼层,大量消耗钢材又影响楼层内外的安装及装饰工程,应当说极不理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