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也有“颜面”,而且是我们想遮掩也遮掩不住的。也有人煞费苦心地想要装扮起这“颜面”。想遮掩也好,想表现也罢,“颜面”都是住宅所必备的。我们住宅的“颜面”是怎样的呢?本书正是一本由目前日本人最关心的住宅领域而展开的当代日本文化论。
——隈研吾
继《设计中的设计》、《负建筑》之后
日本建筑大师系列新作品
十个日本阶层的居住文化与要求
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
隈研吾解读日本住宅与日本文化的深度关联
“这也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自己才发现的事实:这本书不过是一种捏造,也就是一种假想,跟日本的住宅、与住宅有关的现实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作者才自负地认为,这本书能跨越时间,保留下去。”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住宅、空间的倾心、热情,并不是由对于功能、美、真实的欲望滋生出来的,而是基于对阶层的欲望而生的。很多的日本人在自我中膨胀,在无限接近这种幻想的过程中,开始感受到了欲望的性质本身以及它的庞大。所以我认为《十宅论》这样关于阶层的假想是可以读的。对于那些抱着非假想态度去读,到头来扑了空的读者,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分类的前提
哥伦比亚大学坐落于纽约的中心。我在这儿做过一年的客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物大多于1990年前后,依照美式学院派风格(American beaux arts)建造而成。“美式学院派”在纽约是很常见的建筑样式,纽约的主要公共建筑物几乎都是依照“美式学院派”风格建造而成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建筑物都是集中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建造的,而那段时期正是“学院派”建筑风格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作为其中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还有它独特的地方——作为建筑物一部分的柱子。有高耸的柱廊,也有用作装饰墙面的壁柱(plaster),它们都属于爱奥尼亚式的柱子。简单来说,“美式学院派”是继承了希腊、罗马、文艺复兴风格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被改造成美式风格的结果。如果看到了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巴特农神庙(Parthenon)就会明白,古典主义建筑的基本就在于柱子。而托斯卡纳(Toscana)式、多利亚(Doria)式、爱奥尼亚(Ionian)式、科林(Corinth)式和复合式,这五个种类的柱子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为什么只有排第三位的爱奥尼亚式能够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呢?这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所重要学府,而在“学院派”中有很多规矩,“能够与学问学者相配的只有爱奥尼亚式的柱子”也是其中一条。既然知道了这样的规矩,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去破坏它了。
这样的规矩,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象征”。例如,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这就是“学院派”世界里所谓的象征。当然这也不能算作是“学院派”建筑世界里独有的东西,也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在日本文化中,象征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日本人还能够巧妙地运用这样的象征作用,并对其提炼再提炼。对此,我也无需做进一步的说明。只要想到罗兰·巴特的日本论——《符号帝国》就足以明白了吧。只不过西方文化中的象征作用,与日本文化中的象征作用在本质上有微妙的不同。例如我们不能毫无犹疑地说,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作用与壁龛上所摆插花的象征作用是同样的。
研究日本文化的优秀学者奥古斯丁·伯克(AugustinB erque),针对日语作了如下分析:
他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一句拿来与其英译版“In spring it is the dawn that is most beautiful”作比较,并且指出日语原文只是把几个词摆在一起而已,而译成英文就有了固定的意思。这是因为日语是以“文脉依存构造”为基准的。换言之,虽然只有零散的几个词语摆在那儿,但只要读者明白了其上下文的脉络,也就无需对其意思加以解释,有时加上解释反而会限制了原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正是因为把词语作为重心,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这就是他所说的“文脉依存构造”。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从艾历克斯·李嘉乐(Alexis Rygaloff)的《以场所为中心的语言》(Local centrique)那儿得到的启示,伯克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将其称为“文脉依存构造”。
这个道理适用于解释壁龛上插花的象征意义,但却无法解释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意义。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意义,是由它所处的地点来决定的,因为其本身就已经给出了充分的形态定义。就像是读了《枕草子》的英语译文,即使是不懂“文脉”为何物的读者,也能充分理解日语原文的意思了。但插花的例子却并非如此,插花本身不能充分给出其形态上的定义,它本身只不过是开在角落里,再普通不过的一朵花而已。而它所处的“场所”却是特定的,处在这样的“场所”,即使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也因此有了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贯穿于最基本的日本文化中,不仅在茶道的世界里,绘画的世界,料理的世界,甚至建筑的世界,这样的象征作用也同样适用。
现代建筑总是无视建筑固有的象征作用。“拉斯维加斯的街道上四处可见的广告牌、标语、建筑,那样丰富的象征作用才是建筑师所应该学习的。”——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这样主张。这是对丧失了象征作用、毫无个性的现代建筑彻底的批判。
20世纪60年代,文丘里发表了几篇论文,以此为契机,建筑师之间开始流行将建筑作为象征作用的本体来看待。这次变化与目前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建筑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文丘里要求现代建筑师去学习借鉴的拉斯维加斯街道上的象征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如果照之前的分类情况来看,就一定是指西方文化中的象征作用了。拉斯维加斯就像是出现在沙漠里、绿洲一样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是这个城市的主角,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此停留数日后,又像沙漠的风一般消失了。在这样的城市里,什么“场所”、“文脉”统统都不存在。在这样的城市里,日式的象征作用根本无用武之地。在此,只有西式象征作用才会突显出来,遍布于拉斯维加斯的大街小巷。文丘里举了“拉斯维加斯作为建筑界的象征作用”的例子是非常恰当的,然而这也并不能说明“拉斯维加斯式”的象征作用,就能代表所有的象征作用。
在日本有本书叫做《金魂卷》。这本书乍看上去好像是极为肤浅的一本书,但其实当中就隐含着日式的象征作用。《金魂卷》中不断地提出“场所”的问题。同样是一副网球拍,如果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所,就是“完美有钱人”的象征,但如果放在另一个特定的场所,就成了穷光蛋向周围人炫耀的资本。同样一件东西,因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成了截然不同的象征,《金魂卷》就是这样以各种通俗的东西为例来说明的。在这个意义上,《金魂卷》称得上是用来解释日本文化最好的教材之一。它不但将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作用,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而且日本人对于场所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经质般的细致敏感”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日本人总是以整齐划一的集团面貌出现,但在这个集团的内部其实是有极为细致的“场所”分级的。这儿所说的“场所”既指有着共同特点和共通规则的小集团,有时也是指一个单纯的空间领域。但无论是哪一种“场所”,在其内部,都会根据某种特定的序列或组成进一步细化。茶道的世界也是如此。日本人不满足于一个世界,于是开始渐渐形成一些有着微妙差异的“场所”,即我们所说的流派。茶道或是插花的世界也好,《金魂卷》的年轻读者的世界也罢,都是少不了这份细致敏感的。
本书的题目说的也正是“场所”的问题。任何事物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是只由其内部决定的,事物所处的场所。(即外部因素)也是起决定作用的,本书对此作了详细说明,而且明确了这样一点:事物的象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其所处的场所。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本书是以住宅的样式差异来作为“场所”的分类标准的。住宅样式的差异就代表着住宅主人的差异,即代表着住宅主人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能够支配不断扩展的象征作用的整体。这就是本书的前提。
“家”这个词在日本不单是指一座房子,还意味着家人和自己,即意味着其内部的一般因素。对于这点,需要首先说明一下。在“家”这个场所里的象征作用,是通过住在里面的人的价值观(即内部因素)表现出来的。在《方丈记》中,关于住宅的描述占了较多的篇幅,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对自己住宅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描述。把住宅定为象征作用的表现“场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至少在日本是这样的。
本书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带着两种含意写作而成的。日式的象征作用等于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是“借来之物”的象征意义。野外角落里生长的一朵寻常小花如果被置于某特定的“场所”,就开始具有不同的意义。亭主…赶早起来,到野外去采摘来这样那样的小花。这些小花是因此才有了意义,而不是其本身就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换句话说,花本身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这种象征作用,重要的一点在于本体事物所处的“场所”,尤其重要的是事物从另外某个“场所”被搬运到了现在所处的“场所”。也就是说,决定事物象征意义的是前后两个“场所”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即如果不是“借来之物”的话,就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了。这就是日式象征作用的原则。
即使对于在现代日本住宅内部不断展开的象征作用,这项原则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拿到住宅里看,这种“借来之物”经常会遭受批判。为什么日本的住宅建筑一定要是殖民(colonial)风格呢?为什么移民风格的住宅里一定要安置上几乎用不到的和室房间呢?因此如果一定要倡导这种“借来之物”,赞扬“搭配的美学”,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现在充斥在日本住宅里的这些“借来之物”基本上是作为被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出现的,本书也在开始的时候对“借来之物”给予了否定的评价,并以此为开端,对当今日本建筑界委靡的现状加以批判。因此,当时也曾想过将题目定为“拷贝住宅”或是“模仿住宅论”。不过再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只有日本住宅的现状,才是日式的象征作用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最好证据吗?”我的想法开始产生动摇,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开始倾向于——将现代的住宅群,作为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主义的一个丰富的实例来描绘。再者,凭借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主义,也能够同时对“拉斯维加斯式”的西式象征主义不足的一面,进行批判和完善。
如此这般的结果,就是写成了这样一本极具双重性的“教材”。有些读者会把这本“教材”看作是对堕落的现代住宅建筑的批判;有些读者会把这本“教材”看作是西式象征主义的“对比教材”;另有些读者会持中立的态度,在这两种态度之间徘徊、体味,而这种阅读方式才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阅读方式,日本人无论是做事还是思考,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Ⅰ单身公寓派
1. 70年代的空间发明
“单身公寓”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是特别值得一提的空间发明。它只有五坪到六坪大。…在这个狭小的混凝土空间里,厕所浴室一体化的组合式浴室,成了都市单身住宅的典型代表。这是战后日本的各种“空间事件”中,数得上的几件大事之一。这种单身公寓省去了繁琐的空间隔离,称为合理的“一室空间”。其实加起来只有五六坪的面积,从中再除去浴室和厕所,还能剩下多少可以切割的空间呢?
专门为单身者设计的这种都市住宅,无论是在日本还是西欧的城市都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日本,早就存在足够狭小的木制结构学生公寓,然而这种专供学生使用的公寓,却远不能满足单身者的生活需求。有的房间里没有内部浴室,有的没有内部厕所。单看这点就足以明了——单身者各自的生活需求,已经超出了各自房间内部所能提供的服务限度。但单凭厕所的内置外设来断定住宿条件的好坏,这只不过是现代的一种偏见。其实是为了使狭小的空间不至于太憋闷,而特意将厕所设在了外面。尤其是,由于建筑结构都是木制的,而木制的墙壁隔离性能很差,因此木制墙壁两边,无论声音还是空气都能自由穿梭。虽然现代的建筑设计学对这种房间总是给予否定评价,但是木制房屋因其固有的物理特性,而能够使住户摆脱闭塞的感觉。这样,即使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也能过着舒爽的生活了。
“单身公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是单身公寓,则无论是厕所、浴室,甚至是小型的厨房都会被塞进这个小空间里,于是个人的生活被局限在这样的组合体中了。建筑物的主体构造是混凝土,房间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连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铁门给隔断了,这样就完完全全地成了一个“密室”。纽约也有专门提供给单身者用的都市住宅,被称作“studio”,也是具备浴室、厕所、厨房的“混凝土匣子”,只不过大小与日本的“单身公寓”不同。而住怎样的房子与单身者的钱多钱少并无关系。例如在纽约没钱的单身汉可以去找另一个单身汉合租一间房,这是件极为普遍的事,只不过找不到像日本“单身公寓”那样大小的“密室”。这与薪水、房子的租金等金钱问题无关,而纯粹是对空间的意识不同的问题。那么70年代的日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发明呢?
……
前言
《十宅论》中文版序
译序
分类的前提
Ⅰ 单身公寓派
1.70年代的空间发明
2.旅店空间模型
3.旅行和性的暗喻
4.床·电话·电视机
5.球拍和滑板
6.高科技·后现代的“脱臭器”
7.西武不及丸井
Ⅱ 清里食宿公寓派
1.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
2.断片的复制
3.家族团结的象征
4.逃往自然
5.双重束缚的空间化
Ⅲ 咖啡吧派
1.排除了共同体的酒吧
2.为了审视自我而去的酒吧
3.“咖啡吧”就是舞台装置
4.将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5.靠演技来验证自我
6.外观怎样都好
7.对椅子的偏爱
8.北欧不及意大利
9.过渡期的样式
Ⅳ 哈比达派
1.婴儿潮世代的住宅
2.从零开始
3.现代主义的普及版
4.不遮丑的设计
5.白色乙烯布用于内部装修
6.对舶来品的信仰与合理主义的结合
Ⅴ 建筑师派
1.被当作“知识之窗”的建筑师
2.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3.现代版的茅屋
4.注重存在感的抽象空间
Ⅵ 住宅展示场派
1.认同“住宅人生化”的折中主义者
2.殖民风格占主流
3.西洋住居文化的宝冢式导入
4.公私空间的分离
Ⅶ 独门独院派
1.房产信仰的物象化
2.以看到实物为前提的商品
3.“靠种类取胜”的销售战略
4.“多种类”的设计与室内设计
5.住宅与媒介
6.文学媒介指定的场所
Ⅷ 俱乐部派
1.门槛高的空间
2.高级公寓风格的外观
3.深藏不露的手法
4.俱乐部是家庭理想化的复本
5.迪斯尼乐园的家庭版
Ⅸ 日式酒屋派
1.跟俱乐部派是孪生兄弟
2.日式酒屋的和式风格
3.和风的抽象化
4.日本现代化的矛盾构造
Ⅹ 历史屋派——结束
1.人为什么憧憬历史屋派
2.盖房子是件难为情的事
3.现代是看不见“场所”的时代
跋
文库版后序
解说 作为模仿作品的《十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