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向来相提并论,而“住”,就离不开建筑。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满足自身需求,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无数的物质对象,随着岁月流逝,其中很多都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了,但唯有建筑,它的历史可以说和初民最早的人工“造物”的历史一样长久,因为人类对居室的需求是永恒的。
从每个人的个体角度来说,我们从生到死,从产房到坟墓,一生都在建筑中过活。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建筑:睡眠、餐饮、沐浴、就诊、读书、办公、观演、娱乐、买卖、实验……除了一些野外项目,无一不是在建筑中进行活动的;而有些户外场所,如广场、园林等,从广义来说也都属于建筑空间。
总之,无论是人们吃、穿、住、行等生存必需,还是消遣、娱乐等生活享受;无论是皇宫、衙署等世俗权威之地,还是庙宇、教堂等宗教庄严之所;无论是人们生前遮风避雨之依,还是身后叶落归根之托,1都是它——建筑,在为我们提供着栖身之处与养心之所。
建筑与人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再从专业学科角度来讲,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室内设计……无一不涉及建筑。仅以室内设计为例,该学科存在的前提便是建筑,因为有了建筑才会有室内设计。建筑犹如一个容器的外壳,表现为实体;室内则犹如器皿的内里,表现为空间。二者密不可分,互为依存。而在操作程序上,室内设计其实可以看作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是建筑物在土建工程完成后、紧接着的后续设计部分。可以说,室内设计就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环境进行的局部改造、深化、充实、完善和再加工。
建筑对与其相关专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在心灵建树方面,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内涵的现代公民,建筑文化方面的常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对建筑艺术的充分认识无疑有助于我们以更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建筑吧。
先让我们回到一切的源头。
旧约圣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完美无瑕,人们本来无忧无虑。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乐园中本来是不需要什么建筑的。
但问题是,人类的历史开始于伊甸园之外。
赵广超先生曾讲过一则有趣的寓言,它流行于公元15世纪的西方建筑界: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经不住诱惑而偷吃了神的禁果,从此犯下原罪,被逐出了伊甸园。在他们被逐出乐园的时候,天正下着倾盆大雨。亚当举起双手,作出一个投降的姿势,用双手覆盖了自己的头部来遮挡雨水,夏娃则默默地依偎在丈夫的怀中,两口子一个哆嗦颤抖、一个默默扶持,在风雨飘摇中患难与共地组成了人类第一个建筑的结构——覆盖与支撑。
我们细想一下,直到今天,这个世界上结构最单纯的建筑物——亭子,仍然是由覆盖(顶棚)与支撑(柱子)这两种不可或缺的基本构件组成的。
“性相近,习相远。”无论分属于何种阶层、民族或地域,只要是人,大家在本质、本性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所谓“性相近也”。但是奈何“习相远”,后来由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大家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彼此间的个性特征开始日益明显,而不同的个性特征又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
不同于西方,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建筑是由古时候的圣王有巢氏发明设计的。东周末年的韩非子在其《五蠹》中记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