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应用催化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037299
  • 作      者:
    吴越著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精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催化工艺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问题。
  全书共分4个部分。前三章为通论部分,即从催化的发展历史、现代催化工业和以化学为基础概括出的共识三个层面,总括了催化的现代成就和水平。第四至九章分类阐述了均相(酸、碱催化,配位催化)催化剂、生物(酶)催化剂、金属(合金)催化剂、酸碱型氧化物催化剂和氧化还原型氧化物催化剂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本质。第十章根据催化剂的织构、结构和表面性质,扼要介绍了测定这些性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表征方法。最后,在催化剂的制备(第十一章)和催化反应工艺(第十二章)中,分别探讨了有望优化实际使用中的催化剂性能的途径。
  本书可供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中从事与催化有关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学之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方面已经研究过的一个例子是在双液相生物反应器中的短链烯烃的环氧化。烯烃在水中的溶解是不好的,而产物环氧化物对生物催化剂又有毒(在这一情况下,整体细胞又因为需要辅因子再生),在这两种考虑之下,防止细胞因集聚而失活和降低乳化,所以,固定化看来是需要的。通过对溶剂生物相容性的系统研究,终于产生了Lanne等的logP概念。在该基础上,可以预测溶剂的毒性,在这一情况下P为化合物(有机溶剂)在标准辛醇/水混合物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解常数”法,即可相当方便和精确地计算出P值。
  在生物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反应器的构型时,必须予以选择标准型的还是新型的。这里可用性、经验、混合程度以及传质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模式可以是(供料)间歇式的或者连续的,在作出这个决定时,动力学、生物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形状、所需底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浓度以及操作控制都起作用。
  最后,通过整个决断过程,还要考虑有关反应(如果超过一个反应)的总包过程的层次和过程的各个分步骤。
  二、生物催化剂的应用领域
  每一类酶都有各自的最重要的工业应用领域,表5-15列出了当今酶的重要应用领域。1995年国际上工业酶的销售额估计为12亿美元。此前,最重要的商业用提纯酶是水解酶,90%以上的酶产品是由水解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半)纤维素酶]生产的。典型的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有洗涤剂成型、食品和饲料以及纸浆和造纸等工业,其次是异构酶和裂解以及有明显增长的氧化还原酶。现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有丹麦的NOVONordisk公司,接着是美国的Genencor公司,其它两个重要的公司是荷兰的Gist-Brocades和Quest,主要集中于食品和饲料酶方面。
展开
目录
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第一章 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催化概念的产生和形成(1800~1900年)
第二节 与工业有关的重要催化过程的开发
一、重无机化学工业中的催化过程(1860~1940年)
二、与石油炼制工业有关的催化过程(1930~1960年)
三、催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基础(1860~1940年)
第三节 表面物理的冲击和新实验方法的诞生(1945~1965年)
第四节 经典的多相催化反应机理(1950~1980年)
第五节 表面敏感光谱学及其对催化的冲击(1970~1999年)
第六节 固态化学和多相催化剂的设计(1975~1999年)
第七节 开发中的新催化过程(1975~1999年)
一、多相催化中的手性反应
二、环保和能源催化(1950~1999年)
第八节 与催化有关的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工业中的重要催化过程
第一节 重无机化学工业中的催化过程
一、氨的合成
二、硝酸的制造
三、硫酸的生产
第二节 石油炼制中的催化过程
一、流态化催化裂解(FCC)
二、催化重整
三、低碳烷烃的异构
四、加氢处理过程
第三节 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催化
一、同时生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SMPO法)
二、由丁烷或苯生产顺丁烯二酸酐
三、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
第四节 合成高分子材料工业
一、全同(立构)聚丙烯(聚乙烯)
二、合成纤维尼龙6原料己内酰胺的生产
第五节 以合成气(CO+H2)为原料的催化过程
一、合成甲醇
二、由甲醇羰基化合成乙酸
三、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合成低碳醇
第六节 生物催化技术
一、亮氨酸的制备
二、除虫菊的制备
三、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生产
第七节 环保催化
一、控制机动车排放尾气的净化催化剂
二、水质净化中的光催化作用
第八节 与开发新能源有关的催化技术
一、燃料电池
二、水光解制氢
第九节 展望:绿色催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催化作用的化学基础
第一节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
一、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的分类
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节 催化剂作用的化学本质
一、反应分子(底物)的活化
二、催化剂的失活和再生
三、化学反应的电子概念
四、基元化学反应机理
五、晶体场和配位场理论简介
第三节 催化中的物理化学
一、催化反应热力学
二、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均相催化:酸、碱催化及配位催化
第一节 酸、碱催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一、酸、碱的定义
二、一般酸、碱催化反应
三、特殊酸、碱催化反应
四、一般酸、碱和特殊酸、碱催化反应的区别
五、酸、碱协同催化反应
六、Brnsted法则
七、Lewis酸、碱催化反应
第二节 配合物催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一、配合物催化剂
二、配合物催化剂的作用特点
三、配位催化中的基元反应
第三节 有代表性的重要均相催化剂
一、α烯烃聚合均相配合物催化剂
二、水溶液金属有机化学:双相催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催化剂(酶)及其催化作用
第一节 酶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简介
一、酶的分类和命名
二、酶的催化功能与特点
三、酶的化学组成
四、酶的结构
第二节 酶反应——典型的配位催化作用
第三节 由酶的催化作用获得的启迪
一、活性部位的组成和构型
二、催化作用力——互补原理
三、催化作用机理
四、催化剂活性的调节和控制——变构效应
第四节 生物催化剂(酶)的工业应用
一、采用生物催化工艺的依据
二、生物催化剂的应用领域
三、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多相催化剂(固体):表面功能化的材料
第一节 表面结构
一、洁净表面的结构
二、再构表面和吸附质的结构
三、固体的能带结构
四、固体的振动
第二节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吸附动态学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二、键合部位的扩散
三、物理吸附
四、非解离化学吸附
五、解离化学吸附(H2在简单的金属上)
六、决定金属反应性的因素
七、吸附/脱附中的微观可逆性
第三节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分子描述
一、体相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
二、不同表面氧物种的催化作用
三、在氧化物载体上淀积的过渡金属离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金属(合金)催化剂
第一节 金属催化剂的特征
第二节 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
一、过渡金属催化作用中的几何因素
二、过渡金属催化作用中的能量因素
第三节 合金的催化作用:集团效应和配体效应
第四节 载担型金属催化剂
一、晶粒大小及其分布
二、金属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金属帮助的酸催化:酸和金属催化在反应机理上的共性
第五节 金属催化剂上的反应
一、和氢转移有关的烃类转化反应
二、氨的合成
三、氧化反应
四、CO+H2转化(FT合成)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一)——酸碱型
第一节 固体酸和固体碱
一、简单固体酸和固体碱
二、混合氧化物固体酸和固体碱
三、复合氧化物固体酸和固体碱
第二节 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固体酸、碱催化反应
一、石油裂解
二、择形催化
三、由甲醇制烃(MTG)
四、以沸石为基础的开发中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二)——氧化还原型
第一节 氧化还原型氧化物催化剂的特点
第二节 氧化还原型氧化物的协合效果
一、固溶体及其催化作用
二、复合氧化物及其催化作用
第三节 重要氧化还原型工业催化剂举例——多种活性组分的协合作用
一、烯烃氧化的催化过程及工业催化剂
二、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三、不同组分的功能
四、单相还是多相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催化剂的表征
第一节 催化剂织构的表征
一、固体催化剂的形态——孔、孔分布、表面积和密度
二、测定固体催化剂形态特征的技术和方法
三、担载金属——金属的表面积、分散度和晶粒大小
四、固体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碱性
五、程序升温技术(TPR、TPD、TPO和TPRS)
第二节 催化剂结构的表征
一、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
二、电子显微镜
三、红外光谱
四、热分析技术
五、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光谱
第三节 表面光谱技术
一、电子光(能)谱
二、离子光(能)谱
三、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催化剂的制备
第一节 结构单一的催化剂和载体
一、简单氧化物和单质
二、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载体
第二节 担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化学
第三节 固体催化材料的成型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催化反应工艺
第一节 工业催化反应器概述
一、间隙式反应器
二、用于气液反应的连续流动反应器(均相催化)
三、用于固体催化反应的连续流动反应器
第二节 理想的反应器:数学描述
一、间歇式反应器
二、活塞流反应器(PFR)
三、连续流搅拌槽反应器(CSTR)
四、PFR和CSTR的比较
第三节 和传输结合的反应
一、催化过程中物质的传输和传递
二、催化剂颗粒外部扩散(外扩散区)的限制
三、催化剂颗粒内部扩散(内扩散区)的限制
四、强孔性阻力区域内的反应行为
五、催化反应控制步骤的确定
参考文献
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