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显示器正是由这个三原色原理制造出来的。三原色的选择在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眼睛对红、绿、蓝j种颜色反应最灵敏,而且它们的配色范围比较广,用这三种颜色可以随意配出自然界中的火部分颜色。在CRT显示器中,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作为三原色,还分别用R、G、B三个字母来表示。<br> CRT显示器主要由电子枪(Electron Gun)、偏转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Mask)、荧光粉层(Phosphor‘)和玻璃外壳五部分组成。其中玻璃外壳的内层涂有荧光粉层,构成荧光屏。它的内表面可以显示丰富的色彩图像和清晰的文字。CRT显示器是怎样将三原色原理用在其中的呢?当然,并不是直接将这三原色画在荧光屏上,而是用电子束来进行控制和表现的。<br> 这首先有赖于荧光粉层,在荧光屏上涂满了按一定方式紧密排列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粉点或荧光粉条,称为荧光粉单元,相邻的红、绿、蓝荧光粉单元各一个为一组,学名称为像素。每个像素中都拥有红、绿、蓝三原色,根据三原色原理,这就有了形成千变万化色彩的基础。然而,怎样把这三原色混合成丰富的色彩呢?<br> 通过电子枪来解决这个问题,电予枪发射高速的电子束,然后在加速极电场的作用下,经聚焦极聚成很细的电子束,在阳极高压作用下,获得巨大的能量,以极高的速度去轰击荧光粉层。这些电子束轰击的目标就是荧光屏上的二原色。为此,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不是一束,而是三束,它们分别受计算机显卡R、G、B三个基色视频信号电压的控制,去轰击各自的荧光粉单元。受到高速电子束的激发,这些荧光粉单元分别发出强弱不同的红、绿、蓝三种光。根据空间混色法(将三个基色光同时照射同一表面相邻很近的三个点上进行混色的方法)产生丰富的色彩,这种方法利用人们眼睛在超过一定距离后分辨力不高的特性,产生与直接混色法相同的效果。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不同色彩的像素,而大量的不同色彩的像素组成漂亮的画面,而不断变换的画面就成为可动的图像。很显然,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细腻,也就更逼真。可是,怎样用电子枪来同时激发这数以万计的像素发光并形成画面呢?<br> 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原理是利用了人们眼睛的视觉残留特性和荧光粉的余辉作用,这就是即使只有一支电子枪,只要三支电子束可以足够快地向所有排列整齐的像素进行激发,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幅完整的图像的。大家不要怀疑,现在的CRT显示器中的电子枪能发射这三支电子束,然后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对所有的像素进行扫描激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