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32203
  • 作      者:
    (日)加藤嘉一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作者,旅居中国多年,对中国人、中国的改革和文化,尤其对中日两国间的差异有了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经常在众多知名媒体发表言论,也经常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他的见解和观点,让人觉得这个年轻人是那样的有思想、有抱负,甚或野心。
展开
作者简介
  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3岁遭遇车祸,5岁时就有了将来要当日本首相的宏愿,13岁开始打工送报为父母分忧。
  2003年“非典”高峰时,在没有人民币、没有中文基础、没有朋友的“三无”状态下,他拒绝了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只身来到中国,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
  7年来他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新时代的“遣唐使”,多次为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谈判助理;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新京报》、《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人民网、NHK电视台、《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洋经济周刊》、共同社等知名媒体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并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Vista看天下》、《人民中国》、凤凰网等担任专栏作家。仅2009年在中外媒体上共接受了318场正式采访,发表了200篇文章。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专门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展开
内容介绍
  他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来,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又能写出让许多专业记者都嫉妒的好文章。他只是个“80后”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却已是未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大人物。他多年旅居中国,见证了这个飞速发展国家的欣欣向荣,也品味到了它的一些苦涩。“80后”、蜗居、博客的力量、记者的红包,他在学习、游历与教学,甚至是平凡的生活中,亲历、观察、记录着中国式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在日本,别人骂他是卖国贼;在中国,他是“可怕的中国通”;有人说他是潜伏在中国心怀叵测的间谍,而他自己说要永远献身于中日两国的外交事业,把“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扮演下去……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不是中日文化论的对比,而是一个深入中国的日本年轻人独到的理解。加藤嘉一见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经验的独一无二和思考的恳挚和真切。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加藤君出身贫寒之家,这对于他做政治家的志向来说,既可能是不利条件,也可能是有利条件。正如日本NHK电视台的一项舆论调查表明,在20世纪的日本首相当中,最受国民尊重的政治家恰恰是平民出身的田中角荣。
  ——冯昭奎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长
  我断言,未来某一天,我们看中日关系的格局时,很多线索就在加藤嘉一的这本书里。事实上,他对时局的洞察和发言早已是中日两国决策层的重要参考。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我可以确定的是,加藤嘉一极具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潜质,甚至有人已经把他当做中国问题专家,而他其实只是一位80后日本男孩儿。再过几十年,他很可能会戴上一顶帽子,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林楚方  《Vista看天下》主编
  我的兄弟朋友众多,唯一的异国兄弟就是加藤嘉一。加藤为人仗义,做事严谨、认真,有头脑,有原则,识大局。为日本有这样优秀的“80后”青年人,中国有这样的外国留学生,我有这样的好兄弟感到自豪。
  ——张光北    著名演员、制片人
  加藤称自己为“遣唐使”,因此,他的学识他的才情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上,他的本意应该是将他所经历的他所看到的,借助于文字搭建起一条加深中日文化乃至情感相融相交的桥梁。
  ——陈思思  中日友好形象大使、著名青年歌唱家
  加藤君是未来中日关系的“最佳导游”。“当代人该思考什么,行动什么,传播什么?”他冷静、客观,并大胆地把答案告诉我们。他是目前我最关注的日本人……
  ——矢野浩二  日本演员、《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中国人到底是保守还是开放?
  告别艰难的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新生们欢欢喜喜地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他们表情很灿烂的,心情是新鲜,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期待。他们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走向大学这一青春阶段。“青春”两字是大学生活的代名词,新生们终于感到“解放”,离开父母身边,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而在新的青春生活里最令人激动的,无疑是谈恋爱。
  中国人的恋爱表达方式
  在我眼里,北大学生们在恋爱上的激情绝不亚于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中国大学生生活总是以校园为中心,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住在学校里面租金便宜的宿舍里,这是中国大学的典型生活方式。对于像我一样的日本人来说,这非常新鲜的。我的同学一般在晚上九点以后回到宿舍与同屋聊天,晚上十一点熄灯后睡觉了。北大的本科生一般住在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在这里已经谈不上私生活,更像是相互监督。而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私”应该是谈恋爱,就只好找出别的办法。
  睡觉的地方原本是私密的空间,爱情这样私密的事件原本应该发生在私密的空间。于是,学生们只能在校园的某些角落营造双方的浪漫的空间。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表达爱情的高调姿态令人钦佩。恋人们尽量选修同一门课,会一起上课,一起下课。在没有课的时候,两个人会找个空教室一起去看书。他们每一顿饭都想待在一起吃。在公共场所,两个人会始终自在地牵手,甚至拥抱亲吻。青春的灿烂,美好的时光…
  中国人开放的爱情表达方式不仅发生在北大校园里,在北京的街头、公交车、地铁、商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很常见。在国际大都市北京,过着忙碌有序生活的人们毫不隐藏,看不出任何害羞,大胆地拉手、亲吻、拥抱。作为一个日本人,害羞和内向的民族性格,实在让我无法模仿中国人的行为。
  不仅跟恋爱和感情有关,北京居民在公共场所上扮演着大胆开放的角色,采取着近乎毫不客气的姿态。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人们在公共交通上的表现。地铁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文明的最佳场所之一。每次在地铁上,我都积极观察周围的乘客,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在北京的地铁,乘客们在地铁车厢里会抢占座位,大声喧哗,甚至毫无顾忌地吃东西和打电话,似乎这一切都很正常。我曾经在10号线里看到了一位年轻女士带着一副很不高兴的面孔坐着,突然打开手机开始播放音乐,她不带耳机,毫不顾忌会干扰到身边的乘客。周围乘客似乎也没有太多反应,可能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无所谓的。不时会有母亲带着小孩子上车,放任小孩在车厢中自由活动,甚至胡作非为。那些调皮的小孩有时会大嚷大叫,甚至站在位子上跳来跳去。在母亲眼里,也许因为小孩子太可爱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溺爱他们,小孩几乎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
  日本人的恋爱表达方式
  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到日本那边看看。日本学生在大学的生活方式跟中国学生有着巨大差异。在东京、大阪、京都、仙台等大城市,除了本地籍的大学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大部分外地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校外租房住。因为,大部分大学在校园内并不为学生提供宿舍(日文说‘寮’)”,即使提供少量宿舍也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外来大学生。这些宿舍一般只会提供给家庭条件困难学生,以及一些体育特招生。根据我的个人感觉,住在学校宿舍的外地学生应该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那些住在校外的学生,除了上课,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咖啡厅与同学聊天,在食堂吃个便饭等,活动地点都在校外,正是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日本大学生的私人生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私密空间不会受到室友的干扰与监视。他们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不会有中国大学生近乎急切的心态。跟居住在学校宿舍的中国大学生不同,日本学生能随时享有私人空间,这一客观环境的差异产生了不少影响。
  日本大学生离开高中,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终于离开父母,获得了自由身份,在恋爱上同样有激情。他们大多住在校外,跟其他大学的学生之间的交往相当普遍,跨校发生的爱情相当普遍。不过,日本大学生因为客观生活环境,爱情表达方式比较低调。恋爱中的人,手牵手往来于校园、商店、游乐园之间,十分常见。不过,拥抱和亲吻在公共场所比较少见,除非是晚上在公园的角落。不仅是大学生,普通日本人一般也不太可能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拥抱或亲吻。在大部分的日本人看来,在公共场所拥抱与亲吻是一种低素质的行为,也会有损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形象。
  除了刻意回避拥抱和亲吻之外,日本人在商店、交通、超市等公共场所,也往往会主动回避那些干扰周围人的无礼行为。东京的地铁安静而有序,即使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们也会规规矩矩地上下车,没有大声喧哗,也不会发生抢占座位的事情。当然,偶尔也会有不良少年坐在地铁车厢的地板上大声喧哗,一些年轻女生偶尔也会坐在地上化妆,不过这的确只是偶然现象。这些叛逆分子随着日本社会封闭性的加深而增加,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里一般不会大声说话,不会吃东西,也不会接电话。大家一般都在安静地看书、看报纸或者睡觉。假设自己的孩子在地铁里任意胡为的话,家长就会当场教训他们,有的甚至会痛骂或者动手教训(比如我父亲),还得向周围的乘客们鞠躬,致歉。在公共场合,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以最简单方式明白是非对错,这样孩子下一次自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大部分日本人在公共场所扮演着非常礼貌的角色,对周围环境的稳定运行也密切关注。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良好秩序压倒一切。日本战后的市民社会应该说注重培养国民的让步精神形成,换个角度说,它是每一个国民放弃个人自由形成的产物。
  这里有一位去年大学毕业,是刚进入日本某家大企业不到一年的新员工(freshman)铃木隆行(24岁)。他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
  早上7点钟起床,走路到附近的地铁站,在车站前面的便利店买一听咖啡边走边喝,坐地铁大约1个小时,下车再走十分钟,9点钟准时到公司开始上班;上班到12点与同事去附近的快餐店吃午饭;1点钟回到桌位继续上班,到了6点钟果然还有许多工作没做完,旁边的上司也还没走,就毫不怀疑地加班;加班到晚上10点钟,上司说“我要走了,要不要去喝酒?”,铃木回答“是,我去!”;听着上司的抱怨,我一直喝到半夜1点钟,坐出租车回家,2点钟睡觉…
  铃木从早到晚都匆匆忙忙,循规蹈矩地顺从外面的公共秩序,在公司里扮演称职的员工,下班后还得陪上司去喝酒,跟他搞好关系,为今后的加薪和升职铺好道路。这是日本男子的传统生活模式。他们都把这一生活模式当作理所当然,对此不抱有任何怀疑的态度。这背后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和等级意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过,在公共场所表现良好的日本男人回到家里,却表现得乱七八糟,乱扔垃圾,电视和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屋子里既脏且乱,几乎连下脚的空间都没有。年轻日本男人普遍有邀请朋友到家喝酒聊天的习惯,互相表达抱怨,顺便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有时甚至会喝到第二天凌晨。
  女人的私人空间也好不到哪里去,照样是乱七八糟的。她们会大嚷大叫,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边喝酒。她们在街头、公司里呈现出的温柔可爱的面孔,那些常常受到中国男人夸奖的美德,全部都消失了。她们一回到自己家,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彻底解放出来。我相信,许多中国人只了解日本女人在外面扮演的样子,而不了解她们在私人空间的样子。我想说的是,她们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鸿沟,她们好像带着双重面孔和双重标准过日子的。这是对的,否则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上无法混下去。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我看中国人
第1章 中国人到底是保守还是开放 / 19
第2章 中国的女性为什么强势 / 33
第3章 中国的“ 80后”是否能“ 30而立” / 43
第4章 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侃价” / 59
第5章 中国人为什么爱闯红灯 / 71
第6章 中国大学生真的爱国吗 / 83

第二部分 我看中国社会
第7章 中国为什么要让日本反省历史 / 97
第8章 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 115
第9章 中国已经是一个稳定的经济大国了吗 / 127
第10章 中国社会为什么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 143
第11章  中国的“当官”和“从政”是一回事吗 / 155
第12章  中国的网络环境是否已经成熟 / 171
第13章 中日友好关系为什么很难建立 / 185


[加藤语录]

第一部分

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人很“两个极端”,爱国和崇洋,自信和自卑,人情味儿和个人主义……
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人的“装糊涂”是大策略,曾无数“真糊涂”的日本谈判家被它打败……
来了中国才知道,上海人不关心北京奥运,北京人不关心上海世博,中国人只关心世界杯……
来了中国才知道,北大学子在西门烤翅谈国事,出租司机爱翻《环球时报》,是关心政治吗?
来了中国才知道,北京原来很国际化,包容性强,外地人,外国人,外星人,五方杂处……
来了中国才知道,不要以计划管理工作,重要的是适应变化,忍受变数,否则,你会吃亏……
来了中国才知道,大家挺拜金主义的,赚钱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信仰,那么,儒家呢?
来了中国才知道,很多中国人从小学英文,互相叫英文名,用英文交流,在日本绝不可能……
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的女孩子吃得那么多,却那么轻盈苗条,也很会追求时尚生活的……
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男人缺乏时尚感,请不要对皮鞋配白袜子,也不要把裤子抬得那么高……
来了中国才知道,男人对女人特别软弱,北大女生宿舍楼下一堆男生拿着玫瑰花,拍马屁……
第二部分

来了中国才知道,那么多神奇的博士研究生,原来是政府官员,还跟教授挺默契的嘛……
来了中国才知道,看病是要挂号的,办事是要送礼的,出书是要审批的,这些我还不太明白……
来了中国才知道,有些记者只有拿得到“红包”,才产生动力去现场采访,是因为工资太少?
来了中国才知道,这的国际品牌比东京贵很多,收入却比东京少很多,是替西方买单吗?
来了中国才知道,全国容纳着那么多没事干的闲人,1亿,2亿,3亿……似乎过得很儒雅呢……
来了中国才知道,农民自由而分散,很纯朴,到城市之后极不适应高压力和快节奏,结果……
来了中国才知道,在公司、学校、社会,没什么等级关系、上下关系,大家都很随意……
来了中国才知道,饭桌上要剩东西,说主人没面子,我很难做到,怕浪费资源,至少打包吧
来了中国才知道,今天北大学生认真阅读的不是毛泽东语录,而是GRE红本,时代变了……
来了中国才知道,家长什么都要管,舍不得放任,孩子独立不起来,80后问题的根本原因……
来了中国才知道,年轻人很有爆发力,天天向上,应该要有信心,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得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