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海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18542
  • 作      者:
    施雨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施雨,美国医学博士,旅美20年,现海归定居上海,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为美国《侨报》、《明报》、《星岛日报》副刊专栏作家;并组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现任总社社长。发表、出版小说《纽约情人》、《刀锋下的盲点》等美国医生系列;三部诗集;散文集《我家有个小鬼子》、《美国的一种成长》、《美国儿子中国娘》、《成长在美国》.译著《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等十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今,当繁荣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上海以她优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成熟、开放的经济模式强烈吸引着“海归”。各路“海归”又把西方的人文带给上海,为海派文化加入新鲜的元素,这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丰富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到了新世纪,以80后为主的留学生算是第六代。<br>    新中国第一批“海归”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海归就很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党和政府以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并欢迎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知识人才回国。他们填补了新中国极需的科技、教育人才空白,尤其在科技领域,正如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及欧洲培养的一批科学家将中国的卫星送上天,并奠定了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基础。”年轻的共和国是前瞻的、大胆的,也是智慧的。新政府一边吸引海归,一边外派留学生。<br>    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新中国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并且其中相当数量为中共的第二代。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顶峰。”1978~F-,中国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一边恢复高考,一边与美国进行艰苦的谈判准备外派留学生,他甚至亲自出马访问美国,并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1978年中国同美方谈判的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从而入了史册。邓小平开辟中国人留学新纪元,中国“文革”后第一批派赴美国的52名访问学者在邓小平访美后不久的1979年12月26日终于启程了。从此,中国的大门敞开了,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出国深造。
展开
目录
    总序/李伦新<br>    辑<br>    “海归”纵横谈<br>    海归告诉你一个真美国<br>    回国四怕<br>    我的老公谁做主<br>    一个小海归在上海<br>    <br>    辑二<br>    一个国际学校老师眼中的海归<br>    海归义工范江平<br>    小二与卡佛<br>    裘小龙:从上海诗人到英文小说家<br>    国际比较教育学专家郭玉贵<br>    <br>    辑三<br>    两代海归与东京审判<br>    两位中医与“中国针灸在美国”<br>    一张全家福引发的海归故事<br>    IBM全球副总裁的海归生活<br>    解码“心理DNA”<br>    <br>    辑四<br>    海归画家王大宙<br>    来自“海归剧组”的报道<br>    从童星到翻译的王战<br>    从留学生到影视明星的夏凡<br>    <br>    辑五<br>    永远相信远方<br>    “70后”海归商云溱和吴宸<br>    “80后”海归Vivian和Calvin<br>    上海世博会的幕后推手李媛和王剑涛<br>    后记<br>    跋/郑家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