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75039
  • 作      者:
    彭木根,王文博等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是一本专门介绍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图书,内容涵盖关键技术、基本原理、协议标准和工作技术指导等,主要包括:TD-SCDMA系统组成,TD-SCDMA信令、协议、接口、基本原理、通信事件、安全、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无线资源管理、TD-SCDMA射频参数设置、TD-SCDMA干扰及与其他系统共存、TD-SCDMA未来演化、网络规划优化基础等。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TD-SCDMA标准研究、TD-SCDMA系统测试、通信安全、网络规划、网络维护、网络优化人员,以及学习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l9世纪8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种种军事上的需求导致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巨大变化;二次大战后,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转向民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出现以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移动通信技术都以快捷速度进入到千家万户。
  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基础上的,lG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采用模拟调制技术,主要提供语音业务。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1G无线网络技术使用户首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由于其频谱利用率低、保密性能差(第三方只需将接收机频点调整到合适的信道,便能听到通话双方的内容)、业务单一,所以逐渐被2G系统所代替。2G系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采用数字调制技术,除提供语音业务外,还提供少量短信息服务。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语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当今的GSM、D.AMPS、PDC和Is.95 CDMA等使用2G数字无线标准,且均为窄带系统。2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广泛使用,对无线通信领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末,移动通信技术和Inteme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两者的结合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制式、技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2G系统在支持全球漫游、频谱利用率以及数据业务方面都有较大的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移动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用户呈高速增长的趋势,这使2G系统在系统容量和业务种类上趋于饱和,为了适应对移动通信个人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要求,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世界上其他的电信标准实体和研究单位都早已开始了对3G系统的研究,提出了3G系统标准并将按照此标准开发3G系统。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1.1 IMT-2000介绍
1.1.2 IMT-2000业务特征
1.1.3 IMT-2000无线传输要求
1.1.4 IMT-2000频谱规划
1.1.5 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介绍
1.1.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化进程
1.2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2.1 TD-SCDMA标准发展简述
1.2.2 TD-SCDMA关键技术
1.3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1.3.1 TD-SCDMA系统短期演进
1.3.2 TD-HSPA+系统
1.3.3 TD-LTE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TD-SCDMA网络结构
2.1 TD-SCDMA网络结构模型
2.1.1 概述
2.1.2 用户设备域
2.1.3 接入网域
2.1.4 核心网域
2.1.5 UMTS域间通信
2.2 UTRAN基本结构组成
2.2.1 基本协议结构和功能
2.2.2 基站
2.2.3 无线网络控制器
2.3 UTRAN接口协议
2.3.1 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
2.3.2 Iu接口
2.3.3 Iur接口
2.3.4 Iub接口
2.3.5 Uu接口
2.4 TD-SCDMA终端协议
2.5 UMTS核心网结构
2.5.1 核心网的基本结构
2.5.2 核心网接口
2.6 UMTS核心网演化
2.6.1 Release4网络结构及其接口
2.6.2 Release5网络结构及其接口
2.6.3 Release6网络结构及其接口
参考文献

第3章 TD-SCDMA物理层
3.1 TD-SCDMA物理层结构
3.1.1 TD-SCDMA帧结构
3.1.2 TD-SCDMA时隙结构
3.1.3 特殊时隙
3.2 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
3.2.1 传输信道
3.2.2 物理信道
3.2.3 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
3.3 信道编码和复用
3.3.1 信道编码和复用步骤
3.3.2 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编码
3.4 扩频.扰码和调制
3.4.1 数据调制方式
3.4.2 数据扩频
3.4.3 数据扰码
3.4.4 同步码
3.4.5 训练序列码
3.5 物理层处理过程
3.5.1 概述
3.5.2 小区搜索
3.5.3 上行同步
3.5.4 随机接入过程
3.5.5 功率控制
3.6 物理层测量
3.6.1 空闲模式下的测量
3.6.2 连接模式下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4章 TD-SCDMA空中接口协议
4.1 MAC协议概述
4.1.1 MAC子层提供的服务
4.1.2 MAC子层主要功能
4.1.3 MAC子层逻辑结构
4.2 MAC子层逻辑实体
4.2.1 MAC-b实体
4.2.2 MAC-c/sh实体
4.2.3 MAC-d实体
4.2.4 MAC-hs实体
4.2.5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
4.3 MAC子层通信机制
4.3.1 MAC子层与其他层的层间通信
4.3.2 对等层通信
4.3.3 不同逻辑信道上的MAC头
4.4 混合业务中TF及TFC在MAC子层的确定
4.4.1 基本概念介绍
4.4.2 TF及TFC的选择过程
4.4.3 不同类型不同速率业务的TFC
4.5 PLC协议
4.5.1 RLC子层结构
4.5.2 RLC功能
4.5.3 PLCAM操作过程
4.5.4 RLC透明/非确认/确认模式的性能比较
4.6 PDCP
4.6.1 PDCP结构
4.6.2 PDCP功能
4.7 BMC协议
4.7.1 BMC概述及其结构
4.7.2 BMC功能
4.8 RRC协议
4.8.1 概述
4.8.2 RRC结构与功能
4.8.3 RRC状态
参考文献

第5章 TD-SCDMA系统通信事件
5.1 空闲模式下的UE
5.1.1 概述
5.1.2 PLMN选择和重选
5.1.3 小区选择和重选
5.1.4 位置登记和更新
5.1.5 小结
5.2 连接建立过程
5.2.1 RRC连接建立过程
5.2.2 信令连接建立过程
5.2.3 RAB/RB建立过程
5.3 核心网电路域信令流程
5.3.1 呼叫控制流程
5.3.2 移动性管理流程
5.4 核心网分组域信令流程
5.4.1 信令的整体流程
5.4.2 信令信息存储
5.4.3 移动性管理流程
5.4.4 会话管理流程
5.5 UMTS安全问题
5.5.1 安全性背景知识
5.5.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性继承
5.5.3 相互鉴权
5.5.4 为鉴权进行加密
5.5.5 临时标识
5.5.6 UTRAN加密
5.5.7 RRC信令的完整性保护
参考文献

第6章 TD-SCDMA智能天线技术
6.1 智能天线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6.1.1 天线阵列分类
6.1.2 平面波传播
6.1.3 宽带信号模型
6.1.4 窄带模型
6.1.5 天线模型
6.2 智能天线波束赋形算法
6.2.1 波束赋形原理
6.2.2 最大输出功率算法
6.2.3 Capon最小方差算法
6.2.4 最大接收功率算法
6.2.5 最大发送信噪比算法
6.2.6 最大接收信噪比算法
6.2.7 到达角度估计
6.3 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
6.3.1 智能天线系统框图
6.3.2 智能天线链路级处理
6.3.3 智能天线的使用
6.4 TD-SCDMA智能天线仿真
6.4.1 Lee模型
6.4.2 几何单反射统计信道模型
6.4.3 几何单反射圆周模型
6.4.4 几何单反射椭圆模型
6.4.5 高斯广义稳态非相关散射模型
6.4.6 时变矢量信道模型(瑞利模型)
6.4.7 矢量信道的计算机模型
6.4.8 智能天线TD-SCDMA链路级性能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线资源管理机制
7.1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7.1.1 无线资源管理组成和功能
7.1.2 TD-SCDMA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特点
7.2 负载评估
7.2.1 上行链路容量
7.2.2 下行链路容量
7.2.3 上行链路负载预测
7.2.4 下行链路负载预测
7.3 负载控制
7.3.1 负载控制简介
7.3.2 过载识别
7.3.3 负载控制拥塞解决
7.3.4 TD-SCDMA负载控制算法
7.4 接入控制
7.4.1 上行链路接入控制
7.4.2 下行链路接入控制
7.4.3 性能结果
7.5 功率控制
7.5.1 原理和分类
7.5.2 TD-S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7.5.3 功率控制的发展趋势
7.6 切换控制
7.6.1 分类
7.6.2 TD-SCDMA切换原理
7.6.3 切换具体过程
7.6.4 其他类型切换
7.7 动态信道分配
7.7.1 蜂窝系统信道分配技术
7.7.2 蜂窝系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7.7.3 TD-SCDMA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7.7.4 动态信道分配的实现过程
7.7.5 动态信道分配算法实例
7.8 码管理和分组调度
7.8.1 码分配策略
7.8.2 调度算法
7.9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
7.9.1 智能天线技术下的系统容量和负载
7.9.2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负载控制
7.9.3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接入控制
7.9.4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功率控制
7.9.5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切换控制
7.9.6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动态信道分配
7.9.7 智能天线对分组调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TD-SCDMA系统干扰共存
8.1 干扰共存研究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2GHz频带干扰类型
8.1.3 干扰共存研究方法
8.2 TD-SCDMA无线设备特性
8.2.1 UE发射机特性
8.2.2 UE接收机特性
8.2.3 NodeB发射机特性
8.2.4 NodeB接收机特性
8.3 干扰共存研究参数设置
8.3.1 TD-SCDMA系统仿真参数假设
8.3.2 WCDMA系统仿真参数假设
8.3.3 cdma2000系统仿真参数假设
8.3.4 PHS仿真参数假设
8.4 TD-SCDMA与FDD-CDMA干扰共存
8.4.1 基本干扰模式
8.4.2 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
8.4.3 cdma20001x系统和TD-S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
8.5 双TD-SCDMA干扰共存
8.5.1 双TD-SCDMA帧结构完全同步
8.5.2 双TD-SCDMA帧结构完全异步
8.5.3 结论
8.6 PHS与3G系统之间的干扰
8.6.1 TD-SCDMA对PHS的干扰
8.6.2 PHS对TD-SCDMA的干扰
8.6.3 PHS对WCDMA系统的干扰
8.7 GSM1800与TD-S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
8.7.1 GSM1800系统概述
8.7.2 GSM1800与TD-SCDMA共存
参考文献

第9章 TD-SCDMAHSDPA技术
9.1 HSDPA关键技术
9.1.1 AMC技术
9.1.2 H-ARQ技术
9.2 HSDPA协议介绍
9.2.1 HS-DSCH
9.2.2 HS-SCCH
9.2.3 HS-SICH
9.2.4 HSDPA中的信令参数
9.3 HSDPAMAC子层
9.3.1 UE侧HSDPAMAC结构
9.3.2 UTRAN侧HSDPAMAC结构
9.3.3 H-ARQ协议
9.4 HSDPA无线分组调度算法
9.4.1 有线网络中分组调度算法
9.4.2 无线网络特性
9.4.3 无线网络中常见分组调度算法
9.5 HSDPA移动性处理过程
9.5.1 服务HS-DSCH的改变
9.5.2 NodeB内同步服务HS-DSCH蜂窝改变
9.5.3 硬切换下NodeB间同步服务HS-DSCH蜂窝改变
参考文献

第10章 TD-SCDMAHSUPA技术
10.1 TD-HSUPA无线信道
10.1.1 E-DCH信道
10.1.2 E-RUCCH信道
10.1.3 E-AGCH信道
10.1.4 E-HICH信道
10.1.5 E-DCH/E-AGCH伴随和定时
10.1.6 E-DCH/E-HICH伴随和定时
10.2 TD-HSUPAMAC层协议
10.2.1 UE侧MAC-e/es实体
10.2.2 UTRAN侧MAC-es实体
10.2.3 UTRAN侧MAC-e实体
10.2.4 MAC层数据单元处理
10.2.5 E-DCH的MAC头参数
10.2.6 E-DCH控制信息信令
10.3 TD-HSUPA关键机制
10.3.1 随机接入控制机制
10.3.2 UE端的HARQ机制
10.3.3 基站端的HARQ机制
10.3.4 复用和解复用
10.3.5 调度和授权
10.3.6 E-TFC选择
10.3.7 功率控制
10.3.8 同步机制
10.3.9 E-DCH过程
10.4 TD-HSUPA性能评估
参考文献

第11章TD-SCDMA组网技术和网络设计
11.1 N频点组网技术
11.1.1 N频点组网原理
11.1.2 N频点基站的实现
11.1.3 N频点组网的频率规划
11.1.4 辅载波软覆盖技术
11.2 分布式组网技术
11.2.1 RRU单元
11.2.2 BBU单元
11.2.3 组网方式
11.2.4 Ir接口
11.3 双极化智能天线技术
11.3.1 双极化智能天线原理
11.3.2 双极化智能天线性能
11.3.3 双极化智能天线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第12章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
12.1 TD-SCDMA网络规划要素
12.1.1 TD-SCDMA规划目标
12.1.2 TD-SCDMA网络规划特征
12.2 TD-SCDMA网络初始准备和预规划
12.2.1 TD-SCDMA网络规划初始准备
12.2.2 容量估算
12.2.3 覆盖估算
12.2.4 初始站点选择
12.3 TD-SCDMA区域规划和邻区规划
12.3.1 RNC区规划
12.3.2 寻呼区规划
12.3.3 邻区规划
12.4 TD-SCDMA网络详细规划
12.4.1 覆盖方案规划
12.4.2 站址规划
12.4.3 传播模型校正
12.4.4 性能规划
12.4.5 扰码规划
12.4.6 频率规划
12.4.7 时隙比率规划
12.4.8 多系统共存规划
12.5 TD-SCDMA网络规划验证
12.5.1 数据采集要求
12.5.2 测试数据分析
12.5.3 评估测试
12.6 TD-SCDMA链路预算
12.6.1 传播模型的选择
12.6.2 上行链路预算
12.6.3 下行链路预算
12.7 TD-SCDMA网络容量规划
12.7.1 TD-SCDMA系统容量特性
12.7.2 TD-SCDMA网络容量预测
12.7.3 硬容量分析
12.7.4 软容量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
13.1 TD-SCDMA网络优化概述
13.1.1 TD-SCDMA网络优化目标
13.1.2 TD-SCDMA网络优化特征
13.1.3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13.1.4 网络建设优化流程
13.1.5 网络运维优化流程
13.1.6 网络优化工具
13.2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方法
13.2.1 确定优化目标
13.2.2 单站验证
13.2.3 划分簇
13.2.4 确定测试路线
13.3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内容
13.3.1 覆盖优化
13.3.2 网络质量的优化
13.3.3 直放站的优化
13.3.4 2G/3G操作优化
13.4 网络故障分析及优化
13.4.1 干扰优化
13.4.2 切换优化
13.4.3 孤岛效应的优化
13.5 不同场景下的网络优化
13.5.1 密集城区场景
13.5.2 一般城区场景
13.5.3 郊区场景
13.5.4 一般楼宇室内场景
13.5.5 高速公路场景
13.5.6 隧道覆盖
13.5.7 机场场景
13.5.8 地铁场景
13.5.9 体育场馆场景
13.5.10 立交桥场景
13.5.11 广场场景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