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与系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210210
  • 作      者:
    杨知行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与系统》以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为背景,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数字电视基本概念、地面传输信道的特性、编码和调制、接收机同步、信道估计和均衡、国外标准的简介、中国标准的诠释、收发系统和网络规划等。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与系统》可供从事地面数字电视产品研发的工程师和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视一词首次出现于1900年的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world Fairs)上。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通过无线电波将声音、形体等因素合成的活动图像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技术——电视。
  1928年美国纽约州斯勘尼克塔狄(Schenectady)的一家电台进行了第1次电视广播,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第1个正规的电视播放机构——电视台,开始了电视的初创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进入了第1代——黑白电视时代。这个时期的电视不仅规范了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组网等电视信号制作和广播的全过程,而且开始重视电视内容的艺术性。这一时期播放的电视作品,有的受舞台剧影响,有的出于迎合观众心理,商业化色彩较为浓厚。但由于黑白电视不能反映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人们迫切期待看新的电视技术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第2代电视——彩色电视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事实上,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从黑白电视时期就开始了。1928年,英国人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1888—1946)提出并演示了第1个彩电电视方案;1940年,美国的戈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1906一1977)发明了一种逐场顺序传送的彩色电视方式,称为场顺序制,并于1946年开始实验播出。它占用12MHz带宽,但不能与黑白电视兼容。
展开
目录
第1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数字电视的优势
1.3 数字电视组织和发展情况
1.4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概述
1.5 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1.5.1 系统设备组成
1.5.2 数字电视的功能分层
1.6 压缩层和复用层
1.6.1 图像格式
1.6.2 数字电视信号编码方式
1.6.3 MPEG-2压缩关键技术环节
1.6.4 帧内编码
1.6.5 帧间编码方法
1.6.6 音频压缩
1.6.7 MPEG-2码流
1.6.8 MPEG-2多路复用
1.6.9 传输流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信道特性
2.1 概述
2.2 电波传播大尺度效应
2.2.1 自由空间的传播
2.2.2 3种基本传播方式:反射、绕射和散射
2.2.3 阴影衰落和地形影响
2.2.4 大尺度信道模型
2.3 电波传播小尺度效应
2.3.1 衰落和多径
2.3.2 小尺度衰落总结
2.3.3 小尺度衰落信道建模和仿真
2.3.4 实际信道模型举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信道编码
3.1 信道容量香农信道编码定理
3.2 差错控制和信道编码分类
3.3 线性分组编码
3.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3.3.2 BCH码
3.3.3 RS码
3.4 卷积码
3.4.1 卷积码的构造和描述
3.4.2 卷积码的距离特性和译码
3.5 交织
3.5.1 分组交织
3.5.2 卷积交织
3.6 串行级联码
3.7 并行级联码
3.7.1 乘积码
3.7.2 Turbo码及其迭代译码算法
3.8 格型编码调制
3.8.1 TCM的集分割映射
3.8.2 TCM结构和基本原理
3.9 低密度校验码
3.9.1 LDPC码的基本概念
3.9.2 LDPC码的译码算法
3.10 电视广播中的信道编码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调制技术
4.1 数字调制概述
4.1.1 线性调制解调模型
4.1.2 信号空间和信号表示法
4.2 数字调制方案的考虑因素
4.3 四相相移键控调制
4.3.1 QPSK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3.2 QPSK信号的功率谱和错误概率
4.3.3 QPSK信号的变形
4.4 正交幅度调制
4.4.1 QA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4.2 QAM信号的功率谱和错误概率
4.4.3 MQAM调制的例子:DVB-C
4.4.4 QAM信号的变形
4.5 扩频调制
4.5.1 伪随机序列
4.5.2 直接序列扩频
4.5.3 扩频调制的抗干扰性能
4.6 多载波调制
4.6.1 OFDM原理
4.6.2 OFDM的DFT实现
4.6.3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4.6.4 频域特性
4.6.5 OFDM与单载波传输系统的比较
4.7 数字电视广播中的调制技术
4.7.1 现有国际标准的调制方案
4.7.2 单载波和多载波系统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5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同步
5.1 同步的基本概念
5.2 同步的数学基础
5.2.1 信号参数估计
5.2.2 ML函数的推导
5.2.3 ML函数最大值的求解方法
5.3 单载波系统同步[1]
5.3.1 概述
5.3.2 定时恢复误差提取方法
5.3.3 插值和抽取
5.3.4 定时环路设计
5.3.5 载波相位估计
5.3.6 载波频率估计
5.3.7 ATSC同步方法
5.4 多载波系统同步
5.4.1 概述
5.4.2 同步参数不理想对OFDM系统的影响
5.4.3 载波同步
5.4.4 定时同步
5.4.5 DVB COFDM同步
参考文献

第6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6.1 概述
6.2 时域均衡器
6.2.1 线性均衡器
6.2.2 判决反馈均衡器
6.2.3 分数间隔抽头采样均衡器
6.2.4 自适应均衡
6.2.5 自适应信道估值器
6.2.6 盲均衡
6.2.7 ATSC系统中常用的均衡器
6.3 OFDM系统中的信号采集
6.3.1 相干检测和差分检测
6.3.2 导频频域信道估计
6.3.3 判决指向信道估计
6.3.4 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
6.3.5 不同算法准确性分析
6.3.6 DVB-T的信道估计算法和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现有国外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
7.1 概述
7.1.1 美国ATSC数字电视标准
7.1.2 欧洲DVB-T数字电视标准
7.1.3 日本ISDB-T数字电视标准
7.2 美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7.2.1 数据加扰
7.2.2 RS编码和数据交织
7.2.3 TCM编码和交织器
7.2.4 复用
7.2.5 插入导频和VSB调制
7.3 欧洲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7.3.1 信道编码
7.3.2 信道调制
7.3.3 DVB-T系统性能
7.4 日本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7.4.1 复用
7.4.2 信道编码
7.4.3 星座映射和调制
7.4.4 TMCC信息
7.5 美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接收机
7.5.1 调谐器
7.5.2 同步和定时
7.5.3 梳状滤波
7.5.4 均衡器
7.5.5 相位跟踪
7.5.6 TCM解码
7.5.7 数据解交织器
7.5.8 RS解码器
7.5.9 数据解扰
7.6 欧洲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接收机
7.6.1 模拟前端
7.6.2 数字IQ生成和OFDM解调
7.6.3 信道估计和校正
7.6.4 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
7.6.5 信道解码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
8.1 概述
8.2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
8.2.1 DTMB标准的基本需求
8.2.2 主要技术特点
8.2.3 主要技术性能
8.3 DTMB标准介绍
8.3.1 DTMB主要参数
8.3.2 输入接口
8.3.3 随机化
8.3.4 前向纠错编码
8.3.5 星座图映射
8.3.6 交织
8.3.7 系统信息
8.3.8 帧结构
8.3.9 帧头
8.3.10 帧体数据处理及组帧
8.3.11 基带后处理
8.3.12 射频输出接口
8.3.13 有效载荷速率
8.3.14 邻频广播应用
8.4 性能测试数据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接收机
9.1 引言
9.2 国标系统理想基带信号模型
9.3 国标内接收机算法
9.3.1 帧同步(码捕获)算法
9.3.2 定时恢复环路
9.3.3 载波恢复
9.3.4 信道估计和均衡
9.4 国标外接收机算法
9.4.1 时域解交织
9.4.2 QAM解映射
9.4.3 LDPC解码
9.4.4 BCH译码
9.4.5 数据解扰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地面数字电视的网络规划
10.1 概述
10.2 数字传输的优越性
10.3 模拟电视的频道划分
10.3.1 模拟电视广播频段分配
10.3.2 UHF频段信号传播
10.4 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同播模式
10.4.1 地面同播方式的提出
10.4.2 地面电视广播的同频道干扰
10.4.3 地面电视广播频率资源的再利用
10.5 多频网
10.5.1 多频网简介
10.5.2 保护率
10.5.3 多频网使用的频道
10.5.4 多频网的频率偏置
10.6 单频网
10.6.1 单频网简介
10.6.2 单频网类型
10.6.3 单频网中的干扰
10.6.4 单频网中的同步技术
10.6.5 单频网的网络增益
10.6.6 单频网应用
10.6.7 单频网应用的具体实现
10.7 数字广播无线覆盖若干概念
10.7.1 悬崖效应
10.7.2 位置覆盖概率
10.7.3 场强和载噪比
10.7.4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保护率
10.8 固定、便携和移动接收
10.8.1 简介
10.8.2 影响接收的一些因素
10.9 分集技术概述
10.9.1 分集实现方法
10.9.2 空间接收分集信号合并方法
10.10 发射分集技术
10.10.1 Alamouti 空时分组编码
10.10.2 基于正交性设计的空时分组编码
10.10.3 空时分组编码与OFDM系统相结合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系统
11.1 概述
11.2 DMMB-W系统
11.2.1 系统发端框图
11.2.2 信道编码
11.2.3 信道调制
11.2.4 帧结构
11.2.5 控制帧管理
11.2.6 系统业务码率
11.3 DMMB-N系统
11.3.1 系统发端框图
11.3.2 信道编码
11.3.3 信道调制
11.3.4 帧结构
11.3.5 符号交织和频域交织
11.3.6 系统传输速率
11.4 CMMB系统
11.4.1 系统发端框图
11.4.2 信道编码
11.4.3 信道调制
11.4.4 帧结构
11.4.5 系统传输速率
11.5 T-MMB系统物理层结构
11.5.1 系统发端框图
11.5.2 信道编码
11.5.3 信道调制
11.5.4 帧结构
11.5.5 系统传输速率
11.6 CDMB系统物理层结构
11.6.1 系统发端框图
11.6.2 信道编码
11.6.3 信道调制
11.6.4 帧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常用缩略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