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线网络中的合作原理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48217
  • 作      者:
    (德)Frank H. P. Fitzek,(芬)Marcos D. Katz编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Frank H.P.Fitzek,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的通信技术系副教授,领导未来视频研究组,他1997年在德国亚琛(Aachen)Heinisch-Westfa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RWTH)技术学院获得电子工程师学位。因为他在无线CDMA网络服务品质支持方面的研究成果,2002年在柏林技术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曾作为访问学者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工作,研究无线网络上的视频服务。1999年他参与了柏林GmbH公司的创建。2002年他作为意大利费拉拉(Ferrara)大学的助理教授,主讲无线通信课程,从事多跳网络的研究。2005年他因MIMOMDC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YRP奖,同年还获得了丹麦杰出青年学者奖(the Young Elite Researcher Award)。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4G无线通信网络、跨层协议设计以及合作网络。
展开
内容介绍
  《无线网络中的合作原理与应用》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重点阐述了合作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大量的基本理论观点,如合作通信的分类、合作通信在信息论方面的基本限、合作与竞争及认知的关系、跨层合作设计、合作分集以及多路由和多用户分集等;而第二个主题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重点描述了合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编码传输的角度、空域天线的角度,能量节约的角度以及可靠与安全性的角度。近年来,合作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通信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无线网络中的合作原理与应用》是第一部诠释该技术的著作。此外,《无线网络中的合作原理与应用》还针对合作通信技术在Ad Hoc网、下一代通信系统(4G)、IEEE 802标准和认知无线电等领域的应用做了专题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自然界与无线通信中的合作<br>    摘要:本章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提供自然界中的合作实例,另一个就是利用这些实例来启发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合作的考虑。自然界已经表现出合作物种在许多生态环境中的竞争中超过了自私物种。这里期望将合作的方法引入到无所不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而这种系统迄今仍具有自我的特性(或者,至少为不可知的)。即使对于高度集中的系统,诸如蜂窝无线通信网络,合作以利用低复杂度的终端提供了增长的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实力。随后的各章将针对合作在无线领域中的潜力给出更详细的描述。而在这里愿意给出第一个原则性的内容,以鼓励这样的交叉。<br>    关键词:GSM,纳什均衡,巴甫洛夫学说,囚徒的困境,UMTS,WLAN,吸血蝙蝠,显式合作和隐式合作,循环的囚徒困境,多跳,节省功率,互惠,针锋相对,无线通信.零博弈<br>    1.1  合作的基本思想<br>    本章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合作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为此,这里将解释用于讨论“合作”的一些术语,并简单地探讨其他学科中的合作问题,当然这个主题在此前已得到了广泛研究。<br>    术语“合作”源自拉丁语“co-”和“operare(进行工作)”,因此,它表示“共同工作”的意思。合作是指一组实体共同工作、以实现共同或单个目标的策略。合作背后的主要思想是每个合作实体通过一致的行动都获得收益。合作可以看做是通过给予、共享或允许做一些事情从而获得一些好处的行为。人类和动物都广泛地采用了合作,而这里将不同的合作策略映射到无线通信系统中。虽然术语“合作”能够用于描述所有参与者所做贡献的所有关系,而这里倾向于用它来描述所有参与者获益的限制性问题。如果我们只在简单共同工作的宽泛意义上来使用它,从文中或明确的陈述中就很明显了。这种严格定义的合作与利他主义是相反的,而后者是指参与者中的一个成员不从互动中获益以支持其他成员的行为。<br>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br>序<br>序二<br>致谢<br>前言<br>第1章 自然界与无线通信中的合作<br>1.1 合作的基本思想<br>1.2 囚徒困境<br>1.3 循环的囚徒困境<br>1.4 Ⅳ个囚徒困境<br>1.5 合作行为的激励<br>1.6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合作<br>1.7 未来无线通信的合作原则<br>1.8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2章 合作通信<br>2.1 引言<br>2.2 中继技术简史<br>2.3 中继技术的初步认识<br>2.4 中继技术:基本限<br>2.5 基于信息中继的实用方案<br>2.6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3章 无线网络中的合作、竞争与认知<br>3.1 引言<br>3.2 合作分集<br>3.3 合作波束形成<br>3.4 认知无线电<br>3.5 总结和评论<br>参考文献<br>第4章 跨层设计中的合作技术<br>4.1 引言<br>4.2 跨层设计<br>4.3 无线网络中的节点合作<br>4.4 基于跨层设计的节点合作<br>4.5 设计实例<br>参考文献<br>第5章 无线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br>5.1 引言<br>5.2 模型<br>5.3 分布式随机网络编码<br>5.4 代价最小化<br>5.5 展望和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6章 合作分集<br>6.1 引言<br>6.2 合作分集基础知识<br>6.3 当前网络结构中的合作分集<br>6.4 讨论和展望<br>参考文献<br>第7章 AdHoc网络中的合作<br>7.1 引言<br>7.2 多跳的局限性<br>7.3 频谱合作<br>7.4 拓扑感知的AdHoc网络<br>7.5 混合网和4G<br>7.6 讨论与总结<br>参考文献<br>第8章 多路由和多用户分集<br>8.1 引言<br>8.2 多路由分集和多用户分集<br>8.3 基于基础设施的多跳网络中支持移动中继的合作感生多用户分集路由<br>8.4 仿真结果<br>8.5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9章 认知无线电的体系结构<br>9.1 引言<br>9.2 体系结构<br>9.3 cRAⅠ:功能、模块和设计准则<br>9.4 CRAⅡ:认知循环<br>9.5 cRAⅢ:推理分层结构<br>9.6 CRAⅣ:结构图<br>9.7 cRAⅤ:在sDR体系结构中建立cRA<br>9.8 商业CRA<br>9.9 未来展望<br>参考文献<br>第10章 无线合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br>10.1 引言<br>10.2 维持合作<br>10.3 合作通信系统的动态性<br>10.4 结论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第11章 合作无线网络的功率消耗和频谱使用实例分析<br>11.1 动机<br>11.2 研究的系统模型<br>11.3 时分多址接入合作<br>11.4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合作<br>11.5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2章 合作天线系统<br>12.1 天线合作介绍<br>12.2 天线系统与算法:基础与原理<br>12.3 信道的条件、测量与建模:实用信道分析<br>12.4 无线电系统:性能研究<br>12.5 实用天线合作的一般性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3章 分布式天线:虚拟天线阵的概念<br>13.1 引言<br>13.2 背景与现状<br>13.3 基本应用原理<br>13.4 容量的闭式表示<br>13.5 资源分配协议<br>13.6 案例研究与观察<br>13.7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4章 4G网络中的合作<br>14.1 引言<br>14.2 4G的定义<br>14.3 4G中的合作机会<br>14.4 讨论和总结<br>参考文献<br>第15章 IEEE802无线通信标准中的合作技术:机遇与挑战<br>15.1 引言<br>15.2 IEEE802.1 ls中Mesh的MAc增强方案<br>15.3 IEEE802.1 5中的Mesh模式<br>15.4 IEEE802.1 6中的Mesh模式<br>15.5 IEEE802.1 6e中移动多跳中继PHY/MAC层的增强模式<br>15.6 IEEE802.2 2中的认知无线电与频谱共享技术<br>15.7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6章 采用多描述编码的合作通信<br>16.1 引言<br>16.2 多描述编码基础<br>16.3 优化多描述编码减少合作损失<br>16.4 条件压缩的MDC<br>16.5 讨论<br>16.6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7章 合作报头压缩<br>17.1 报头压缩原理<br>17.2 合作报头压缩<br>17.3 合作报头压缩的应用领域<br>17.4 压缩比、鲁棒性与节省带宽问的折中问题<br>17.5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18章 合作无线网络中的能量感知任务分配<br>18.1 引言<br>18.2 激发场景<br>18.3 合作网络中的能量感知计算<br>18.4 合作能量感知计算的建模和仿真<br>18.5 系统参数的影响<br>18.6 总结<br>参考文献<br>第19章 合作编码及其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br>19.1 引言<br>19.2 系统模型<br>19.3 编码合作OFDM系统的性能分析<br>19.4 仿真结果<br>19.5 结论<br>参考文献<br>第20章 用于空间信道控制的合作方案<br>20.1 引言<br>20.2 SCC方案的回顾<br>20.3 高密度热点区中有多AP的SCC方案<br>20.4 多小区户外系统中有多基站的SCC方案<br>20.5 总结<br>参考文献<br>词汇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