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210340
  • 作      者:
    张新程[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网络架构、协议栈、空中接口技术和网络性能等方面介绍了LTE的有关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尤其对LTE的物理层技术及主要物理层和空中接口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
展开
内容介绍
  《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从网络架构、协议栈、空中接口技术和网络性能等方面介绍了LTE的有关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尤其对LTE的物理层技术及主要物理层和空中接口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技术特点上,《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对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详细阐述了对提高LTE峰值速率起关键作用的MIMO技术原理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在空中接口方面,《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对LTE与3G系统的一些关键流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对LTE的网络性能和效率分析也有独到之处。
  《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面向的读者为运营商、无线网络和终端设备制造商、通信业务提供商以及有关高校通信专业的师生等。此外,《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也可供通信技术领域的其他有关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8)实现合理的终端复杂度、成本和耗电。
  (9)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和核心网。
  (10)追求后向兼容,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
  (11)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分组交换)域实现,如采用VolP。
  (12)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
  (13)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同时支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频段。
  (14)尽可能支持简单的邻频共存。
  (15)为不同类型服务提供QOS支持(例如基于IP的语音业务)。
  (16)灵活使用已有或新增频段。
  (17)允许给UE分配非连续的频谱。
  (18)网络结构和移动性。
  ①须考虑UTRAN演进以及UTRA的演进要考虑简化当前的网络架构;
  ②提供开放的接口,支持多厂商设备部署;
  ③提高网络强壮性,不存在单点故障;
  ④支持multi-RAT操作;
  ⑤支持对传统网络和其他网络的无缝移动,包括RAT间的切换和基于RAT选择的服务;保持一定的网络安全水平。
  LTE接入网络基于OFDM/OFDMA技术,与CDMA技术相比,OFDM/OFDMA技术具有频谱效率高、带宽扩展性强、频域资源分配方便、抗多径衰落、易与MIMO技术联合运用的优点。由于调制技术和误码处理的灵活性,LTE可以在较宽的SNR范围内有效地工作,采用MIMO技术可进一步增强数据传输能力。
  采用不同无线通信空口技术的理论频谱密度如图1.4 所示,图中曲线表示每种技术的理论频谱密度与SNR的相对关系。理论频谱密度与频谱效率是不同的,频谱效率在多小区环境中将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高阶调制技术可提高频谱密度,但是由于每信息比特的高能量需求反而降低了频谱效率。
展开
目录
第1章 LTE系统概述
1.1 LTE技术特点
1.2 LTE网络架构
1.2.1 网元设置
1.2.2 网络内部接口及网元功能
1.3 LTE网络协议栈
1.4 LTE组网的技术应用
1.4.1 终端移动性
1.4.2 RRM
1.4.3 无线自组织网络
1.4.4 家庭型基站
1.4.5 增强型MBMS(eMBMS)
1.4.6 中继(Relay)技术
1.5 FDD LTE与TDD LTE
1.6 LTE终端类别
1.7 LTE频段划分

第2章 LTE物理层技术
2.1 概述
2.1.1 eNode B发送与接收技术
2.1.2 UE发送与接收技术
2.1.3 物理层主要性能指标
2.2 帧结构与资源块
2.2.1 FDD帧结构
2.2.2 TDD帧结构
2.2.3 资源块及其映射
2.3 下行链路
2.3.1 概述
2.3.2 下行信道的一般结构
2.3.3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2.3.4 物理广播信道
2.3.5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2.3.6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2.3.7 物理HARQ指示信道
2.3.8 参考信号
2.3.9 同步信号
2.4 上行链路
2.4.1 上行物理信道概述
2.4.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2.4.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2.4.4 参考信号
2.4.5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2.4.6 物理层随机接入信道
2.5 调制和上变频
2.6 定时
2.7 物理层过程
2.7.1 随机接入
2.7.2 功率控制
2.7.3 小区搜索过程
2.7.4 UE上报CQI、PMI和RI的过程
2.7.5 HARQ相关进程
2.7.6 频率复用与干扰协调
2.7.7 信道定时控制
2.7.8 RRC连接状态下的DRX
2.8 LTE地址标识

第3章 LTE的MIMO技术
3.1 MIMO技术简介
3.1.1 天线的种类与应用
3.1.2 SDMA
3.1.3 码字与层映射
3.1.4 预编码
3.1.5 下行MIMO
3.1.6 SU-MIMO与MU-MIMO
3.2 上行MU-MIMO的调度与解码过程
3.2.1 上行MU-MIMO的调度
3.2.2 上行MU-MIMO的解码
3.3 MIMO性能
3.4 波束赋形技术
3.4.1 基于波束赋形的非码本反馈方式
3.4.2 基于波束赋形的码本反馈方式
3.4.3 BF和MIMO的结合

第4章 空中接口和RRC技术
4.1 概述
4.2 PDCP子层
4.2.1 PDCP PDU
4.2.2 头压缩
4.2.3 数据传输流程
4.3 RLC子层
4.3.1 透明模式
4.3.2 非确认模式
4.3.3 确认模式
4.4 MAC子层
4.4.1 MAC结构和功能
4.4.2 MAC PDU
4.4.3 MAC涉及的过程
4.4.4 无线资源调度
4.5 RRC技术
4.5.1 RRC功能
4.5.2 RRC状态
4.5.3 信令无线承载
4.5.4 系统信息广播
4.5.5 RRC连接控制
4.5.6 E-UTRAN内移动性管理
4.6 LTE的QoS机制
4.6.1 简介
4.6.2 EPS承载业务架构
4.6.3 QoS参数

第5章 LTE网络性能
5.1 3GPP评估的LTE网络性能
5.1.1 系统峰值速率分析
5.1.2 系统频谱效率分析
5.2 影响接收灵敏度的因素
5.2.1 子载波频率偏差对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5.2.2 振荡器相位噪声对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5.2.3 符号/抽样定时误差对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5.3 开销分析
5.3.1 FDD开销分析
5.3.2 TDD开销分析
5.4 时延分析
5.4.1 用户面时延
5.4.2 控制面时延
5.4.3 实际网络主要时延分析
5.5 SC-FDMA性能
5.6 LTE覆盖性能
5.6.1 下行信道覆盖
5.6.2 上行链路覆盖
5.6.3 DL PDCCH覆盖性能
5.6.4 UL PUCCH覆盖性能
5.6.5 DL RS覆盖性能
5.7 MCS的选择
5.8 VoIP性能
5.9 固定带宽探测参考信号的链路性能分析
5.10 上行ACK/NACK性能分析
5.11 MIMO信道反馈性能分析
5.12 不同频率分集方式对吞吐量的影响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