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TD-S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192042
  • 作      者:
    张传福[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TD-S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适合于从事电信工作,特别是从事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通信网络维护、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br>    TD—SCDMA是由我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是建设高质量TD—SCDMA网络的关键。《TD-S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包括TD—SCDMA的网络结构、物理层技术、TD—SCDMA演进、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理论基础及流程、网络规划与设计所必需的工具——链路传播模型、链路预算、业务预测、业务模型,以及TD—SCDMA的无线网络、传输网络、室内分布系统、天馈系统和电源与配套系统的规划与设计。《TD-S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还介绍了TD-SCDMA与GSM的联合规划与设计、TD—SCDMA与WCDMA联合组网以及HSDPA、HSUPA的规划与组网策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概述<br>    1.1 TD-SCDMA技术概述<br>    1.1.1 TD-SCDMA标准的形成<br>    早在198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就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同时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TG8/1进行研究,当时将其称为未来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FPLMTS的研究工作在1996年后取得了迅速的进展。首先,ITU于1996年确定了正式名称: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MT-2000最关键的是无线传输技术(RTT,Radio Transport Technology),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与交织、双工技术、信道结构和复用、帧结构、射频(RF,Radio Frequency)信道参数等。ITU于1997年制订了M.1225建议,对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最低要求,并面向世界范围征求无线传输建议。<br>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全球化标准的竞赛中取得领先地位,各个地区、国家、公司及标准化组织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标准,截至1998年6月30日,ITU共收到16项建议,针对地面移动通信的就有10项之多,其中FDD双工方式8个,TDD双工方式5个。<br>    1998年,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集团)代表我国向ITu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 Duplex.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标准建议。
展开
目录
第1章 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概述<br>1.1 TD-SCDMA技术概述<br>1.1.1 TD—SCDMA标准的形成<br>1.1.2 TD-SCDMA技术的特点<br>1.2 TD-SCDMA的物理层<br>1.2.1 概述<br>1.2.2 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br>1.2.3 帧结构<br>1.3 TD-SCDMA的关键技术<br>1.3.1 时分双工(TDD)<br>1.3.2 同步技术<br>1.3.3 联合检测<br>1.3.4 功率控制技术<br>1.3.5 切换技术<br>1.3.6 智能天线技术<br>1.3.7 无线资源管理<br>1.4 TD-SCDMA的体系结构<br>1.4.1 UTRAN的基本结构<br>1.4.2 TD-SCDMA核心网络结构<br>1.4.3 TD-SCDMA的灵活组网方式<br>1.5 TD—SCDMA的技术演进<br>1.5.1 TD-SCDMAHSDPA<br>1.5.2 TD-SCDMAHSIJPA<br>1.5.3 T]D.SCDMAHSPA+<br>1.5.4 TD-.MBMS<br>1.5.5 TD-SCDMALTE<br>1.5.6 TD-SCDMA多频点技术<br>1.5.7 UpPCHShifIillg技术<br><br>第2章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概述<br>2.1 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概述<br>2.1.1 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br>2.1.2 通信网络规划简介<br>2.1.3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br>2.1.4 TD-SCDMA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特点<br>2.1.5 TD-SCDMA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影响<br>2.1.6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和目标<br>2.2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br>2.2.1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流程<br>2.2.2 无线通信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流程<br>2.2 -3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流程<br>2.2.4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阶段分类<br>2.3 TD-SCDMA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br>2.3.1 TD—SCDMA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br>2.3.2 TD-SCDMA无线网络预规划<br>2.3.3 TD-SCDMA无线网络的详细规划<br><br>第3章 无线通信环境及无线链路传播模型<br>3.1 无线通信环境<br>3.1.1 移动无线通信环境的特点<br>3.1.2 移动通信基本传播机制<br>3.1.3 信号传播中的损耗和效应<br>3.2 模拟链路传播模型的方法<br>3.2.1 无线电波传播环境的研究方法<br>3.2.2 链路传播模型的分类<br>3.2.3 建立传播模型的技术<br>3.3 链路传播模型<br>3.3.1 简介<br>3.3.2 宏蜂窝(大区域)传播模型<br>3.3.3 微蜂窝传播模型<br>3.3.4 室内传播模型<br>3.4 传播模型的校正<br>3.4.1 概述<br>3.4.2 数据准备<br>3.4.3 数据处理<br>3.4.4 模型校正与误差分析<br><br>第4章 业务预测与业务模型<br>4.1 通信业务预测概述<br>4.1.1 通信业务预测的内容<br>4.1.2 通信业务预测的分类<br>4.1.3 通信业务预测的主要步骤<br>4.2 移动通信网业务预测<br>4.2.1 移动通信网业务预测简介<br>4.2.2 业务的分类<br>4.2.3 预测的依据及原则<br>4.2.4 业务预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br>4.3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方法<br>4.3.1 用户数预测方法<br>4.3.2 业务量预测方法<br>4.3.3 常用的流量预测方法<br>4.3.4 数据用户业务量的预测<br>4.3.5 增值业务量的预测<br>4.4 业务分布预测和业务密度图生成方法<br>4.4.1 地区分类法<br>4.4.2 线性预测法<br>4.4.3 线性校正法<br>4.4.4 瑞利分布综合预测法<br>4.4.5 市话密度类比法<br>4.4.6 综合计算法<br>4.5 业务模型<br>4.5.1 TD-SCDMA业务类型和业务模型分析方法<br>4.5.2 话音业务模型<br>4.5.3 视频电话业务模型<br>4.5.4.分组数据业务模型<br><br>第5章 链路预算<br>5.1 链路预算概述<br>5.1.1 引言<br>5.1.2 链路预算模型<br>5.2 TD-SCDMA链路预算<br>5.2.1 TD-SCDMA链路预算的特点<br>5.2.2 链路预算模型<br>5.2.3 TD-SCDMA链路预算参数<br>5.2.4 TD-SCDMA上行链路预算<br>5.2.5 TD-SCDMA下行链路预算<br>5.3 上下行链路的平衡<br>5.3.1 TD-SCDMA业务覆盖<br>5.3.2 TD-SCDMA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平衡<br>5.3.3 公共信道与业务信道<br><br>第6章 TD-SCDMA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br>6.1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原则<br>6.2 TD-SCDMA无线网络的覆盖规划与设计<br>6.2.1 TD-SCDMA无线网络的覆盖规划与设计内容<br>6.2.2 TD-SCDMA无线网络覆盖策略<br>6.2.3 无线覆盖新方式——拉远站(BBU+RRU)<br>6.2.4 直放站<br>6.2.5 特殊环境的覆盖方案<br>6.3 TD-SCDMA的容量规划与设计<br>6.3.1 TD-SCDMA的极限容量<br>6.3.2 TD-SCDMA系统容量的特点<br>6.3.3 TD-SCDMA混合业务量的计算<br>6.3.4 TD-SCDMA的容量规划与设计<br>6.4 TD-SCDMA的频率规划<br>6.4.1 TD-SCDMA的频率配置<br>6.4.2 TD-SCDMA的多载波技术<br>6.4.3 TD-SCDMA频率配置策略<br>6.5 TD-SCDMA的码规划<br>6.5.1 TD-SCDMA的码资源<br>6.5.2 TD-SCDMA的码资源规划<br>6.6 TD-SCDMA的时隙规划<br>6.6.1 TD-SCDMA中的时隙和时隙规划<br>6.6.2 TD-SCDMA中的时隙配置策略<br>6.7 TD-SCDMA与GSM联合规划<br>6.7.1 TD-SCDMA与GSM联合规划概述<br>6.7.2 TD-SCDMA与GSM联合规划的内容<br>6.7.3 TD—SCDMA与GSM网络联合规划流程<br>6.7.4 TD-SCDMA/GSM联合规划<br>6.7.5 GSM/TD-SCDMA共站址解决方案<br>6.7.6 GSM/TD-SCDMA互操作<br>6.7.7 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br>6.8 TD—SCDMA基站站址的选择<br>6.8.1 基站站址选择面临的困难<br>6.8.2 站址选择的原则<br>6.8.3 站址对系统性能的影响<br>6.8.4 基站站址的选择<br>6.9 网络规划中干扰的考虑<br>6.9.1 TD-SCDMA系统的干扰分类<br>6.9.2 TD-SCDMA系统内的干扰<br>6.9.3 TD-SCDMA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br>6.9.4 TD-SCDMA与W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br>6.9.5 TD-SCDMA与GSM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br>6.9.6 TD—SCDMA与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br>6.9.7 TD—SCDMA与PHS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br>6.10 TD-SCDMA的演进网络<br>6.10.1 TD—SCDMAHSDPA的组网方式<br>6.10.2 TD—SCDMAHSUPA的组网方式<br>6.11 TD—SCDMAHSUPA系统的网络仿真<br>6.11.1 网络仿真概述<br>6.11.2 TD-SCDMA网络仿真<br>6.12 区域划分<br>6.12.1 RNC区域规划<br>6.12.2 寻呼区域规划<br>6.12.3 位置区域规划<br>6.12.4 路由区域规划<br>6.12.5 服务区域规划<br>6.12.6 边界划分<br><br>第7章 TD-SCDMA传输网络的规划与设计<br>7.1 现代通信网络概述<br>7.1.1 传送网与传输网<br>7.1.2 传输媒质<br>7.1.3 传输系统<br>7.1.4 传输网络节点设备<br>7.2 传输技术<br>7.2.1 SDH技术<br>7.2.2 光纤通信技术<br>7.2.3 ATM通信技术<br>7.2.4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br>7.2.5 卫星通信技术<br>7.2.6 其他相关的技术<br>7.3 传输网络规划概述<br>7.3.1 传输网络的结构<br>7.3.2 传输网络规划原则<br>7.3.3长途传输网络规划<br>7.3.4 本地传输网络规划<br>7.3.5 传输网络业务预测<br>7.4 TD-SCDMA传输网络规划与设计<br>7.4.1 TD-SCDMA传输网络的特点<br>7.4.2 TD-SCDMA传输网络规划与设计<br>7.5 TD-SCDMA传输网组网方案<br>7.5.1 传输网络建设原则<br>7.5.2 传输技术的选择<br>7.5.3 TD-SCDMA骨干传输网络组网<br>7.5.4 会聚、接入网传输方案<br><br>第8章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设计<br>8.1 室内覆盖概述<br>8.1.1 引言<br>8.1.2 室内覆盖的概念和重要性<br>8.1.3 室内分布系统的应用环境<br>8.2 室内分布系统<br>8.2.1 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br>8.2.2 实现室内覆盖的信号引入方法<br>8.2 .3信号源的提取方式<br>8.2.4 室内信号的分布方式<br>8.2.5 室内覆盖新技术<br>8.3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设计<br>8.3.1 TD-SCDMA室内覆盖概述<br>8.3.2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设计<br>8.4 多系统合路室内分布系统<br>8.4.1 多系统合路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和优势<br>8.4.2 干扰分析<br>8.4.3 多系统合路的规划与设计<br>8.5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br>8.5.1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br>8.5.2 建设单独的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br>8.5.3 光纤分布覆盖系统<br>8.5.4 基于BBU+RRU的室内分布系统<br>8.5.5 TD-SCDMA与其他系统共享室内分布系统<br><br>第9章 TD-SCDMA天馈系统设计<br>9.1 天线系统概述<br>9.1.1 天线概述<br>9.1 -2天线的主要参数,<br>9.1 -3天线的分类<br>9.2 TD-SCDMA中的智能天线<br>9.2.1 智能天线给TD-SCDMA带来的好处<br>9.2.2 智能天线的分类<br>9.2.3 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br>9.2.4 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参数<br>9.3 TD-SCDMA天线系统的设计<br>9.3.1 天线的基本设计方法<br>9.3.2 不同场景下的参数选择<br>9.4 馈线系统的设计<br>9.4.1 馈线的选择<br>9.4.2 塔放的选择<br>9.4.3 TD-SCDMA天馈系统的安装<br>9.5 智能天线的发展<br>9.5.1 智能天线小型化<br>9.5.2 天线的美化<br><br>第10章 TD-SCDMA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设计<br>10.1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概述<br>10.1.1 通信电源系统的基本要求<br>10.1.2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br>10.2 电源系统设计<br>10.2.1 电源系统设计规范<br>10.2.2 负荷统计<br>10.2.3 电源系统设计方案<br>10.2.4 配电设备配置及选择<br>10.2.5 线缆选择及敷设<br>10.3 电源系统防雷接地<br>10.3.1 通信电源系统防雷设计<br>10.3.2 接地系统设计<br><br>第11章 TD-SCDMA网络的配套项目设计<br>11.1 配套项目概述<br>11.1.1 配套项目内容<br>11.1.2 设计规范<br>11.2 铁塔<br>11.2.1 通信铁塔分类<br>11.2.2 各类铁塔应用范围及要求<br>11.3 机房<br>11.4 机房空气调节<br>11.4.1 机房环境要求<br>11.4.2 空气调节方案及配置<br>11.5 外电引入<br>11.5.1 外电引入方式<br>11.5.2 市电引入方案及容量<br>11.6 配套设施的防雷接地<br>11.6.1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原则<br>11.6.2 通信建筑防雷接地措施<br>11.6.3 通信系统防雷接地<br>11.7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br>11.7.1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br>11.7.2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结构<br>11.7.3 监控设备配置及技术要求<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