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摩集王羲之行書千字文》古人多简称为“千文”,它在并称为“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者中,成书时问最早,也是三者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宋代以前,千字文有三种,一种是钟繇书古千字文,未广泛流传,第二种为萧子范所撰,世间久已不传,还有一种就是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现在所称“千字文”就是指这篇《千字文》。
《八摩集王羲之行書千字文》是在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即公元502年至549年之间著成的,作者是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梁史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此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唐代的《尚书故实》《刘公嘉话录》,以及宋代的《太平广记》《广川书跋》等都对此事做了详细叙述,大意为:梁武帝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纸,杂碎无序,然后命周兴嗣次韵为语,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编撰完成,“当其成时,须鬓皆白,谓心力极于此书”。
《千字文》每4字一句,全文250句,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语言简练,行文流畅,辞藻华美,内容丰富,堪称训蒙长诗。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伦理、历史等,虽然内容芜杂,然而易读易记,是一般启蒙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