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节已经讲过光电效应,而电光效应,就是电致发光器件,也称为发光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人造光源。制作光源器件主要是寻找发光材料,发光材料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材料学的学科,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这里暂不讨论,而电光效应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从科学历史看,在人们还不知道怎样在生产中应用电时,就已经开始应用光现象了。物理学创始人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发明了第一台望远镜,并用几何光学计算出焦距。那时的光学元件就是玻璃块,可惜的是在以前的三百多年中,光学和光学仪器应用(或者说光学工程技术)没有多少进步,从物理原理来看没有什么变化,一直维持在宏观物理的水平上,可是从19世纪开始,电的应用却是突飞猛进,从1831年法拉第(Faraday.Michael)电磁感应实验开始,电动机、发电机、电厂、电网和电站等都出现了,使得19世纪被称为电的世界,电动力成为生产生活主要能源。后来(1862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出现,使得物理学研究进入微观物质世界,19世纪末开始发展现代物理或者说微观物理(指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研究,最早发现电子(1897年提出,1907年实验确认),电磁波是1865年麦克斯韦(Maxwell)提出的,1887年赫兹(Hertz)实验证实。1895-1897年马可尼(Marconi)和波波夫(TIonob)发明无线电接收装置。那时的光电子技术只是电子技术,而且直到激光器发明(1960年)之前,在光电子技术年代,光学技术部分只能说“光”,不能说“光子”,而且是可见光波段。所以光电子技术早期工作是利用光电效应的物理原理,用电子学仪器研究用光照射的物体,当时对微观光学的知识还很少,后来的研究表明,我们能看到的观察体是反射光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入射光。所以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主要是改善对反射光的接收能力,如灵敏度、响应速度和清晰度等。<br> 那时对光的应用目的,主要是能够更清楚更详细的看到东西,其实就是古老光学(约在16世纪)提出的问题:人眼为什么能看到东西?光电探测器也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初始答案。<br> 再来分析人眼看到东西的物理过程,当入射光照射物体时,是反射光到达的人眼,也就是说反射光带来了观察对象的信息,如颜色、清晰度和形状,而这些信息正好跟光的三要素:频率、振幅和相位一一对应。而不同的物体这三要素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因此把反射光称信息光,因为照射到观察对象,把入射光受到观察对象调制成反射光,也就是反射光带回了观察对象的位置、形状和颜色,而入射光就没有这些信息的。<br> 所以人眼看到的东西是由反射光的三要素确定的,而入射光的频率(或颜色)、强度、相位对任何物体都是一样的,直接观察入射光就无法区分不同的观察对象,无法区分就是没看到,所以有观察意义的光是反射光或者说是信息光,这就如同太阳光挂在天上,对所有生物用途都是一样的,有的生物黑天可以活动,而白天不能活动,因为看不到东西;人在黑天不能活动,看不到东西,为什么?就是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长在他们身上的眼睛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