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容量衰减机理<br> 单质硫虽然具有高比容量、低造价、环境友好等优点,但锂硫电池却存在着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短的问题,并且存在因多硫化锂在电解质中溶解引起的“飞梭”现象(shuttle mechanism),导致电池充放电的库仑效率低、活性物质流失并腐蚀负极。Cheon等研究表明,锂硫电池容量衰减的首要原因是电极结构形貌的破坏。Yuan等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XRD/SEM和EDS方法考察了硫正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对硫/炭黑/PVDF_HFP(6:3:1)正极材料组装的Li/s原型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放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5~2.05V)中,单质硫还原生成可溶性多硫化物,并伴随可溶性多硫化物还原为Li2Sx(x>4)的过程;在第二阶段(2.05~1.5V)中,可溶性多硫化物Li2Sx进一步还原生成Li2 S固态膜,并覆盖到碳基复合材料表面。而在充电过程中,Li2S只能氧化生成可溶性多硫化物Li2Sx(x>4),而不能完全氧化成硫单质。这就导致了Li/S电池容量的不可逆衰减。从EIS中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速控步骤分别为相间电荷传递过程和传质过程。<br> 总体来看,制约锂硫电池实际应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 (1)在室温下,热力学最稳定的硫分子是由8个S原子相连组成的冠状S8,分子之间的结合形成结晶性很好的单质硫,是典型的电子和离子绝缘体(25度时电导率为5×10-30S?cm-1),因此S8用作电极活性物质材料时活化难度大。<br> (2)锂硫电池活性物质单质硫S8在常用的有机电解质中溶解度较低,使电池的活性物质无法与电解质接触并完成电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降低。<br> (3)放电反应的中间产物会大量溶解于电解质中。研究表明,大量的聚硫化锂溶解并扩散于电解质中会导致正极活性物质的流失,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另外,放电产物锂硫化物Liz S2和Li2S会从有机电解质中沉淀析出,并覆盖在硫正极的表面,形成绝缘的锂硫化物薄膜,从而阻碍了电解质与电极活性材料间的电化学反应(图4.2)。<br> (4)金属锂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在电极材料表面生成SEI膜,导致电极极化电阻增大;溶解的多硫化物会扩散到锂表面与锂发生腐蚀反应,导致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充放电过程中部分锂会失去活性,成为不可逆的死锂;并且由于电极表面的不均匀性,可能生成锂枝晶而导致安全性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