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投运了2台具有代表性的超超临界机组——菲罗电厂6号机组,容量为125MW、参数为31MPa/621℃;费城电力公司的艾迪斯顿电站参数为34.3MPa/649~C,容量为325MW。艾迪斯顿1号机从1960年开始按设计参数运行了8年,后因出现故障停运。故障原因是蒸汽参数过高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材料无法满足蒸汽参数的需求。由于试制的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频繁发生事故,因此机组不得不降低参数运行。美国自1968年起将蒸汽降至24~MPa/538~566~C,这种蒸汽参数保持了20多年。
日本则引进了美国的技术并结合欧洲的适合变压运行的本生式直流炉,成功地开发出自己的超超临界机组。1989年和1991年,川越电厂投运2台700MW的31MPa/566*(2的机组,运行情况良好,可用率水平很高。川越电厂1、2号机组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超超临界压力、二级再热系统的超超临界机组,参数为31MPa/566℃/566℃/566℃,热效率在发电端达到41.9%。1998年,日本投运的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均为600~C的1000MW机组,实测发电机端效率达44.7%。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2005年超超临界机组的蒸汽参数达到了33.5MPa/630℃;预期到2015年可达40.0MPa/720℃。随着参数的提高,对材料的要求、产品开发的技术难度、机组的造价也越来越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