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篇
第1章 引言
1.1 从“盒子里装的是什么”谈起
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前,想要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看清盒子里放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盒子是用透明材料做成的。如今在车站或机场,不用打开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已经司空见惯了。
在人类的科学研究、生产活动乃至医疗诊断中,类似“不打开盒子看清盒子里的东西”的问题可以说是成千上万,随时可以碰到。这种技术用一个术语来概括,叫做“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这个术语最先出现在材料科学领域。因为任何材料严格地说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人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自然会想到材料内部不可避免存在的各种缺陷对它们的应用到底有没有影响,或者说有多大的影响。作为问题的第一步自然是首先要弄清缺陷的大小、形状、数量、位置以及它们的性质,也就是所谓“探伤”,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对缺陷的影响作出“评价”。
所谓“无损检测”首先是相对于“有损检测”来说的。例如,检测一块铸铁毛坯,要查清内部的气孔,将其一片片地锯开固然是一种办法;然而,这样做不仅费工费时,材料也因被彻底破坏而无法使用。人们当然不会百分之百地把每个产品都如此检查一遍,只能对于每种产品的不同批号、不同原料或者不同工艺进行抽样检查。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以前,这种看似愚笨的方法对于大规模生产过程来说,也是一种办法,抽样检查的结果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然而抽样方法的检测毕竟只具有统计意义,并不能完全代表未经检测的那些产品的质量,抽样的比例越小代表性越差。这样的检测方法对于重要性一般的产品,对于那些损坏后仅仅会造成有限经济损失的产品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对于重要性高的材料或零件,致命的缺陷可能意味着严重的后果。例如,飞机上小小零件的损坏很可能带来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这时抽样检测方法就显得可靠性不够了。人们显然需要寻找更好的非破坏检测方法,也就是“无损检测”方法,它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保证所使用的材料或零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