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分析框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9992
  • 作      者:
    游斐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游斐,博士,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领域: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执政理论。发表论文(2009年教育部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农村干部选拔和培养模式及经验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参与起草《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分析框架》通过基于经验事实的学理探究,从技术层面构筑了中共执政行为的分析框架。书中结合国内外政党政治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了“E—S—B(环境一主体一行为)”范式。该范式是对“s—R(刺激一反应)”模型和“0一A(目标一行动)”模型的扬弃以及“S-O-R(刺激一有机体一反应)”模型的提升,它既强调主体与环境的多维互动,也强调主体选择性与回应性的统一。全书基于“E—s—B”范式,分别从分析线索(执政发展)、实然(执政生态)分析、应然(执政机制)分析、对策(执政优化)分析对中共执政行为的核心主题、客观依据、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进行了验证和阐释,并归纳出中共执政行为的基础性变量,为中共执政史、执政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
展开
精彩书摘
    事实上,系统还有着回应环境以外的内源性目标诉求,并在此内在目标导引下实现动态发展的内驱力。
    戴维·伊斯顿在他早年的代表作《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为一个社会分配价值和服从这种分配的相对次数”①作为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的基本变量,聚焦点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他贯穿于系统分析的是这样的一种线索:“系统处于一个环境之中,并且易于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要把系统的基本变量逐出其临界范围。系统为了持续下去,必须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成功地缓和这样造成的压力,并且对此作出反应。为了作出反应,当局至少能够获得已发生的事情的信息,使自己能够在想要这样做或被迫这样做的限度内作出反应。”②系统运行的动力是来自环境的外源性驱动,系统只能恰好“想要这样做”或“被迫这样做”,即只能在与环境的这种相匹配的“限度”内“反应”。可见,作为政治行为的系统分析的创立者,伊斯顿在这里第一次实现了政治行为分析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无疑是奠定了政治行为动态分析的一块基石。但在这里,系统仅是在与环境的“输入一转换一输出一反馈一再输入……”的内外均衡的回路中持续,系统行为的内源性动力明显地被遮蔽了。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事实上,即使在2000年发行的第七版《当代比较政治分析:世界展望》中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其中,由阿尔蒙德基于伊斯顿的系统思想创立的“体系、过程和政策”框架,仍未完全跳出“环境一系统”的基本范式:系统因环境而动,其内源性的、目标驱动的主体性至多沦至环境的名下。尽管1990年伊斯顿在《政治结构的分析》中已然对系统中结构的主体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仍未把政治行为的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等量齐观,更没有对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的关系及二者互动下对政治行为主体的作用作出明确的界定。
    ……
展开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执政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分析线索
第一节 现代政党政治语境下的执政发展
第二节 研究现状:成果、特点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进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全书结构

上篇 执政生态论
第一章 执政生态:系统、特性和动力
第一节 执政生态系统
第二节 执政生态的特性
第三节 执政生态的动力
第二章 执政生态演化的历史轨迹:一种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 西方政党政治下执政生态的变迁
第二节 苏联东欧执政生态的剧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的演进
第三章 适应性革新:历史性启示
第一节 执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关系的发展性及其限度
第二节 政党体系的动态稳定性
第三节 适应性革新:一种技术性框架
本篇小结 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客观依据

中篇 执政机制论
第四章 执政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标体系
第一节 合法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新论(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合法性维度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标体系
第五章 执政合理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手段体系
第一节 合理性:思维历程与重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新论(中)——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性维度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理性——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手段体系
第六章 执政有效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有效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新论(下)——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有效性维度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效性——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价体系
本篇小结 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内在逻辑

下篇 执政优化论
第七章 执政优化:动因、进程和流程再造
第一节 动因:第三次执政生态转换
第二节 进程:执政生态链
第三节 工具1:执政流程再造
第八章 执政资源规划
第一节 工具2:执政资源规划
第二节 执政资源规划(一):组织提升 制度 规范 资源优化
第三节 执政资源规划(二):文化整合 系统 推进 历史课题
第九章 执政治理
第一节 工具执政治理
第二节 民主治理的实践形式:人民民主(二阶共识)
第三节 科学治理的基础架构:四维模型——兼论有效治理的内在要求与善治的基本归向
本篇小结 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基本路径
结语 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基础性变量
第一节 简短结论
第二节 两点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