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转型社会的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8291
  • 作      者:
    宋林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宋林飞,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第一首席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法政学院院长,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社会学学科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有:“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估”等。出版学术专著有:《现代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当代西方社会学》、《社会传播学》、《“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西方社会学理论》、《小康社会的来临》、《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自选集:中国转型经济的探索》等。获得首届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获得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转型社会的探索》汇集了我从事社会学研究的30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它们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其中,大多数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等全文转载。198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优秀青年论文奖、国家教委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民工潮的现状、趋势与对策”一文,获首届中国农村研究优秀成果奖。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主张在弗里德曼新的划分法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强调要素自由流动与集聚。
    2.发展复合城市
    城市化的一般进程,第一阶段是“分散至聚集”,第二阶段是“聚集至分散”。城市化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以聚集为主,由空间的分散状态向空间的集中状态发展。城市聚集带来了众多社会经济效益,刺激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但是狭窄的城市空间功能过于集中,使“城市病”日益加深,反而带来外在成本,造成聚集的不经济。中、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政府都把城市分散作为极其重要的公共政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由聚集走向分散。郊区次中心的扩大,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甚至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已不明显。在此基础上,相邻几个大城市地区构成连绵的集合城市。
    我省苏锡常通、宁镇扬泰等地,不应采取封闭式的个别发展,而应加强统一规划与协作,积极发展集合城市。集合城市社会效益显著,它使城市化在极其广阔的地区扩散和渗透。在集合城市内,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趋同,居民既享受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又享有郊区田园诗般的恬静,有力地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居住质量。集合城市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集合城市制造业向外扩散,大大提高了城市经济在广阔空间上的辐射能力。
    3.提前郊区化
    城市化中后期,郊区独立性日益增强,最终成为城市新的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甚至成为郊区核(Suburban Dowtown)或边缘城市(EdgeCity)。郊区城镇及各级工业区蓬勃发展,但郊区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不足以形成特别强大的反磁力中心,就不会改变城市的单中心结构。城市化后期,郊区的人口将占都市总人口的多数。各种产业迁移至郊区,是出于自愿,因为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等),使它们在郊区发展更合算。从江苏的实际来看,提前郊区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也就是说,不应重复西方城市化道路(先城市化,再逆城市化),而应将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结合起来。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走向城市社会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
农村专业户的现状与前景
“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
“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
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第二编 社会风险预警
改革风险与早期警报系统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性评估与对策
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邓小平国家风险理论初探
从“风险社会”走向和谐社会

第三编 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
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编 小康社会来临
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

第五编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方法论
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我国社会研究的数量化趋势及其评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