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39442
  • 作      者:
    冯祥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冯祥武,1972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共汕头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兼职律师和兼职仲裁员。199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厦门大学法学(民商法)博士学位。因自幼家境贫寒,故能恪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良训。经历了一个从放鸭、放牛娃到一个法律职业人,从乡村小学教师到法学副教授,从中等师范毕业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艰难人生历程。
    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写一些于中国民主法治进程有所助益的文章。先后在《光明日报》、《河北法学》、《北方法学》、《东方法学》、《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甘肃政法学院学报》、《重庆社会科学》、《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主持并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三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制度建构是以社会价值共识的生成为前提的。在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建构需要一个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文化环境。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民众反就业歧视权利意识的觉醒,有助于我国社会反就业歧视价值共识的生成。因此,加强对反就业歧视法(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为我国早日建立较为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做好理论铺垫,是当代法学研究者,特别是劳动法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社会法专题研究论丛: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作为一种改变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的一种尝试,力图对国内外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的现状,就业歧视的界定与分类,反就业歧视的争论与立法演进,反就业歧视法的渊源、性质和原则,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等基础理论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是生成反就业歧视社会价值共识的需要
    制度建构是以价值共识为前提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彰显人权、平等、正义和秩序的价值。虽然反就业歧视法是反对就业领域中各类歧视的制度利器。但是,若以“环境——价值——制度”的范式来分析,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建构需要以生成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共识为前提。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恰好有助于生成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共识。其一,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的反就业歧视权利意识。反就业歧视对公民个人来说是一种权利,而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一种义务。我国民众对反就业歧视权利的觉醒,必将促进国家(通过政府)对反就业歧视义务的承担。其二,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有助于国人认识到国外法制对就业歧视的严格规制,而我国法制对就业歧视却过度宽容。这种比较认识,必将促进我国反就业歧视专门法的早日出台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体系性建构。
    如果把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司法援助制度在我国的建构进行比较的话,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构的话语权是自上而下的,主要得力于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与当时的司法部亟须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这样一个行政机构,而反就业歧视制度建构,目前既无具体的法律文本助力,亦有无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所以只能靠民间力量自觉地自下而上的推动。民间反就业歧视力量的成长,首先需要思想和理论的启蒙。所以,研究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是我国生成反就业歧视社会价值共识的需要。
    (三)是提升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水平的需要
    虽然就业歧视问题早已成为我国社会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直到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公约——《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之后,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才逐步成为我国法学研究者着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今,在我国,既有如蔡定剑、张千帆、周伟、李薇薇等这样一批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也有如李雄、饶志静、王彬等这样一批青年才俊。但就整个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队伍来说,仍然迫切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加盟。加强对反就业歧视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为我国早日建立较为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做好理论铺垫,是中国当代法学研究者,特别是劳动法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笔者作为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矢志于反就业歧视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希冀能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助力,并提升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一)是履行反就业歧视国际法义务的需要
(二)是生成反就业歧视社会价值共识的需要
(三)是提升反就业歧视法学研究水平的需要
三、术语的界定
(一)就业歧视
(二)反就业歧视法
(三)基础理论问题
四、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文献
(一)国外研究文献简介
(二)国外研究文献的评析
二、国内的研究文献
(一)国内研究文献简介
(二)国内研究文献的评析

第二章 就业歧视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就业歧视的界定
一、歧视的法律内涵
(一)歧视源于偏见
(二)歧视的定义
(三)歧视的特征
(四)歧视的类型
二、就业歧视的概念与认定
(一)就业歧视的词条
(二)就业歧视的概念
(三)就业歧视的认定
三、就业歧视与用工自主权的区别
(一)反就业歧视法对用工自主权的限制
(二)反就业歧视与用工自主权的平衡
(三)涉嫌就业歧视的用工单位的抗辩理由
第二节 就业歧视的分类
一、经济学对就业歧视的分类
(一)影响经济学对就业歧视分类的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与非劳动力市场歧视
(三)政府歧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顾客歧视
(四)劳动报酬歧视、就业招聘歧视、职业或工作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五)劳动力市场前歧视和劳动力市场后歧视
二、法学对就业歧视的分类
(一)反就业歧视法对就业歧视的分类
(二)直接歧视与间接歧视
(三)制度性歧视与市场性歧视
(四)先赋条件的歧视与自获条件的歧视
(五)就业歧视的其他特别分类

第三章 反就业歧视的争论与立法演进
第四章 反就业歧视法的渊源、性质与原则
第五章 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