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主题活动。当天,中国警方确认,四天前涉嫌袭击他座驾的肇事者共三男一女。
据人民网报道,8月28日下午四时许,在北京市内环线上行驶的丹羽大使所乘车辆被两台车迫停。有男子从其中一台车上走下,将丹羽大使所乘车辆上的日本国旗拿走,随后离去。
在各种外交场合,大使的现身往往是西装革履、备受礼遇。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神秘又带有神圣感的外交官究竟有何特权,又有何说不出的辛酸。
大使座驾的“秘密”
“袭车拔旗行为太过激,这破坏了国际惯例。”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中国驻斯洛文尼亚首任大使鲁培新告诉本刊记者。
大使座驾遇袭后,日本驻华使馆就此事向中国外交部提出强烈抗议,并请求展开刑事调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中引用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称将保护外国驻华使馆和人员的安全。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签订于1961年,它奠定了外交豁免权的法律基础,其中的众多条文都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中国于1975年加入这一公约。
该公约中明确规定,使馆车辆不受侵犯。
鲁培新告诉记者,在街头遇见“使”字开头的车牌,前三位数字代表国家,后三位数字代表该国使馆的内部编号。其中,后三位如标记为“001”,则多是大使的座驾,如果车上还挂着国旗,基本就可以断定是大使外出公干。并且,只有大使乘坐的汽车才可悬挂本国国旗。
如今,很多国家不再向大使提供公车。因此,大使座驾“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车牌和国旗。
“大使”的全称是“特命全权大使”,作为一国派往他国或国际组织处理外交事务的最高级别的正式代表,享有比其他等级外交官更高的礼遇,可以请求驻在国元首的接见。
鲁培新介绍,每一位在他国履职的外交官都有外交护照,这意味他们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他们的人身、办公处、住所和公文档案不可侵犯,并有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拥有自由通讯、免纳关税等特权。而大使本人还有一本特殊的外交官证,“就像他们的身份证一样”,上面印着名字、职务,还需要外交部礼宾司盖章确认。
大使被派驻到驻在国之初,有一个递交国书的程序。每一位驻外工作过的中国大使都有一个16开大小、封面中央印着金色国徽的红色文件夹。
黄桂芳的文件夹里还保存着1995年他出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时的国书复印件、致词及外交部礼宾司为他准备的具有新西兰地域特色的大使递交国书仪式的礼仪指导。
每个国家递交国书的仪式也各不相同。出任新西兰大使时,新西兰人用毛利仪式欢迎黄桂芳,还要他跟毛利长者以“碰鼻子”的方式互相问候。在库克群岛,好客的当地人则喜欢摆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和水果,请大使逐一品尝。
从“召回”到“不受欢迎的人”
四月以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
7月15日,日本外务省大臣玄叶光一郎要求丹羽宇一郎“回国述职”,听取他关于中国国内对钓鱼岛问题的汇报并商讨对策。
这一外交动作立刻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解读为是“召回”大使,以示对华抗议。
鲁培新称,驻外大使在任期结束时被“召回”,或大使定期“回国述职”都是正常现象。但像丹羽这种非常情况下的“召回”或“述职”多少伴随着外交抗议,“很可能是传递一种‘不满’信号,表示两国关系紧张”。
正因如此,日本外务省官员表示,丹羽回国并非对华“抗议”。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社在其新浪微博中专门发帖,对一些中国媒体用“召回”一词来报道丹羽“暂时回国”提出异议,认为这使部分中国网友误解此举为对中国的强烈外交抗议,丹羽本人也只在日本停留了一天,就回到了他的岗位上。
中国外交史上也有过数次召回驻华大使的举动。1981年,中国因荷兰售台武器问题召回驻荷兰大使,要求对方也召回其驻华大使,并将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非正式外交关系。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访美,中国当时也要求驻美大使回国述职。
在鲁培新的外交生涯中,他还遭遇过更严重的外交危机——被对方国家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及“限时离境”。
1963年,时年25岁的鲁培新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当时,正值中苏交恶。苏联报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全面攻击中国。中共也不示弱,并于1963年发表中共中央对苏共中央来信的答复《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简称“二十五条”)。
考虑到斗争需要,外交信使将“二十五条”的原始材料带到使馆,工作人员连夜赶印,再专程送给平时与使馆联系密切的苏联人士。
鲁培新回忆,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把这些材料散布出去。他开着车,连续送了三四天,接到文件的有机场负责人、政府机构官员、海关及检验检疫机构的公务员,还有一些关注中国的热心人士。
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潘自力很快就收到了苏联外交部的照会,指出鲁培新在内的五名中国人“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被认定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求他们在72小时内离境。
让鲁培新意外的是,他这个在苏联“不受欢迎的人”,回到国内却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当时,北京召开万人大会,表彰他们“忠实完成了工作任务”,并由兼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亲自主持,总理周恩来也接见了他们。《人民日报》还用跨栏大标题报道了鲁培新等人的事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