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承与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0738
  • 作      者:
    吴东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研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研究,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新进展,分析我国面临的深化改革和党的建设的新任务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社会等,并对这一系列理论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探讨了其内在联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政治保证、外部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新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也就是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1942年,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① 在民主革命时期,如何使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因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遇到了两个特殊困难:其一,运用者的特殊性——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处在社会底层,其中大多数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很多人甚至目不识丁,这使他们接受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在思维方式和文字语言表达方面都不同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理解其精神实质显得特别的困难。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欧、俄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革命也不同于西欧和俄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提供给无产阶级的是世界观、方法论,而不是现成的具体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论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的革命量身制作现成的方案。因此,文化水平较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尚不深入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也面临着特别的困难。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
目录
导论 当代中国前进的旗帜
一、时代呼唤的理论创新
二、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三、应对挑战中的与时俱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理论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内涵及解读
二、国情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轨迹及成果
四、历史的经验和启迪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二、现实依据:全面小康的价值追求
三、回应挑战:改革开放深化的呼唤
四、理念创新:新时期执政规律的迫切要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大成果
一、“发展”理念的拓展与创新
二、“四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理念
三、党建理论的新视野与新实践
四、外交战略的新特点与新境界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体系与逻辑
一、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
二、经济目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外部环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五、根本保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五节 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创新的理论根据和方法论原则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三、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