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寒冰看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05959
  • 作      者:
    孔寒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寒冰看世界》汇集的文字都不是论文,由不是论文的文字构成的这本书自然也就不是学术著作。本书汇集的都是千字左右的短文,没有一篇是算得上学术的论文;这些短文的内容涉及极广,中国与世界,西欧与北美,日本与俄罗斯,甚至还有非洲。
展开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58年4月生,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克拉拉-蔡特金评传》、《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大国背景》、《历史瞬间——20世纪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响》、《金桥——外资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寒冰看世界》作者对当今世界的观感,涉及亚非欧美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描述了这些国家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是通俗的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的参考读物。作者在巡游各国的同时,经常将外国的人与事同中国作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取长补短,建设现代社会文明。《寒冰看世界》针对读者所关心的种种世界之谜,作了新颖的探讨和中肯的评论,还把当今许多世界大事,以一个个奇特的话题进行生动地述说而耐人寻味。
展开
精彩书摘
  2.世界担心中国并不是坏事树大招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大和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不断加强,中国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甚至举手投足也有搅起波澜的可能。比如,中国讲崛起,国际社会就有人担忧“对外扩张”。中国增加些军费,国际社会就声称中国可能“威胁世界和平”。总之,在一些西方人眼里,中国所做的、所讲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受别人时时关注并不是坏事,说明中国的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和对待,外界的担忧就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提升自己地位和扩大自己影响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我们应当多问问自己,中国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世界对中国的猜疑,才不会让世界如此复杂而担忧地看待中国崛起?难道是中国惹了谁?必须承认,对中国忧心还是放心是别人的权利,中国人既决定不了也干涉不着。但是,中国人应当探究国际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做?寻找缘由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从担忧者那里找,看看他们为什么会担忧,是不怀好意,还是不了解实情?另一个角度是从中国自身来寻找,看看我们自己到底有哪些地方让人放心不下。先哲孑L老夫子说“君子求诸己”,要求的就是遇事先躬身自问,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这个角度来反思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其一,中国在发展上的反差性太大。中国是地区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都很不平衡的大国。鲁迅先生曾讲过的“将几十个世纪缩在一时”的中国社会状态,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改变。GDP总量与人均GDP形成巨大反差,大都市的富有与边远山区的贫困形成巨大反差,勤政为民的领导与厚颜无耻的贪官形成巨大的反差。其二,中国民众在言行上的反差性太大。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倡导和谐世界,在这些比较抽象的大事上,中国人做得都比较到位,但在具体小事上却有很大的不足。比如,横穿马路、乱闯红灯,处事不守承诺;生产和销售中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文明礼貌方面的长幼无序、国骂盛行;有的为官者横行霸道,某些有钱者的为富不仁,个别求富者的生财无道,如此等等,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消失。从宏观上看,上面讲的那些负面的事情与正面的事情相比,那些小事情与大事情相比无疑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但是,在对外人眼球的刺激方面,这些负面的、小的事情则会变成主要的和主导的,产生的效应却是不可低估的。再把话说白了,世界舆论看一个大国,更多的不是因大国做了好事而赞叹不已、感恩戴德,而常常会因大国做事不周全、不注重小节而埋怨连连。这就是所谓的“大有大的难处”。在许多中、小国家看来,大国的小事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的大事。中国时时受到世界的关注,那是因为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上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不被人如此关注,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富有或贫穷,也不是由于它们有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于它们是小国寡民,对世界的影响有限。因此,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担忧,是对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中国人觉得不屑一顾的种种“小节”的担忧。别人的担忧有时像保健医生面对别人对中国的种种担忧,中国人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别人的担忧有的时候就像一面对中国发展有益的镜子,或者是一位“保健医生”。作为一面镜子,外国人的担忧可以用来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偏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做对中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大可不必事事都去责备这面镜子的持有者或镜子的本身,特别是在中国发展自身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的时候。作为一名保健医生,外国人的担忧可以提醒中国预防可能发作的疾病或是尽快治疗正在出现的疾病,有些话听起来可能会不顺耳,开出的药方也很难吃,但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健康发展。当然,有的医生的心术可能不正,有的药方中可能有毒,但中国不妨姑且听之,大不了没病不吃他们的药就是了。在这方面,美国霍普余斯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卡莱欧在《欧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观点值得注意。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时时刻刻都面对着批判,甚至是某一些思潮的诅咒和批评,但欧洲国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诅咒和批评当做一种敌意宣传,而是用来警示自己。于是,诅咒也好、批评也罢,都成了帮助西欧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良药或社会医生,正是这些诅咒“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上有人担忧中国的崛起也并非是件坏事。大国之道,从小事做起但是,让他人担忧自己的发展总不能说是件好事。中国应当怎样做才能减少外人的担忧呢?答案无疑是多维的、多角度的和多层次的,但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首先,沿着已被证实了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发展都不平衡的大国,伤风感冒都会产生“国际效应”,而中国存在的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又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坚持开放、坚持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人眼中那些不确定的东西才能确定下来,担忧才能弱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中国用自己的行动不断消除外人担忧的过程。面对中国在某些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世界上很多人曾经担忧中国会陷人混乱甚至分裂。但是,最终中国还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人的治理能力,让世界更加放心。其次,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但有些反差必须要努力减弱。比如,缩小漂亮的言辞与冷酷的现实之间的反差、勤政廉政与特权的反差、贫富的反差等等。对于这些反差,作为旁观者的外国人有时可能会比中国人看得还清楚。这样的反差在中国不应当是一种“常态”,它们的存在加重了外国人眼里中国社会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外国人看中国的崛起,实际上就是看中国能不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又能不能有效地落实。最后,需要培育国民的道德观念,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在日本拥堵的高速公路上,汽车排成长长的队,几乎没有鸣笛的,也没有走应急道的,其耐性令人可敬。在美国的自助餐馆中,顾客喝大碗汤还是喝小碗汤,喝一碗还是喝两碗,全凭结账时自己告诉给售货员,诚实得令人可敬。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诸如GDP总量、大都市的现代化等大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可在诸如红灯停绿灯行、不随地吐痰、讲文明懂礼貌等小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外国人眼里,这些小事很可能就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因此,中国必须从改变诸如两个人也要挤出个冠亚军、吃自助餐时在盘子里堆起“宝塔”、在公共场合无视他人的存在出口成“脏”等“小事”做起。总而言之,要想逐渐消除别人对中国的担忧,就要学会更多地反躬自问,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大国之道。
……
展开
目录

自序
卷一(上)
1.看世界应避免情绪化
2.世界担心中国并不是坏事
3.小心西方的挑拨性论调
4.冷静看待刮向中国的阴风
5.让世界适应中国速度
6.中国纯内政问题将越来越少
7.欲“崛起”,首先要有差距意识与危机意识
8.“没有问题”最可怕
9.外交走近公众说明了什么?
10.人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
11.无形的主权更需要维护
12.别踩着美国的鼓点走
13.中国要敢当“被学习者”
14.要经得住美国人的吹捧
15.恰当地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使命
卷一(下)
16.30年后,中国和别人比什么?
17.中国需要“为后代考虑”的战略
18.要有鹰派,更要声音多元化
19.负责任大国要内外兼修
20.九一八,我们还需要反思什么?
21.摆脱悲情情结,加快中国复兴
22.大国崛起,重要的是不出错或少出错
23.中国人讲文明需要多长时间?
24.媒体也别傍大款
25.奔驰车、宝马车撑不起国民尊严
26.人口多更是一种财富
27.急速现代化别扔掉穷人
28.祭孔不该搞成一场折腾
29.我们比别人差在哪儿?
卷二
30.“去道义化”战争的道义反思
31.国际社会也应民主化
32.恐怖主义需要美国认定吗?
33.美国的“新闻自由”
34.困境是美国总统的“肥料”
35.良知VS政治:“深喉”现象的背后
36.独立调查不过是场戏
37.让数字来说明: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者
卷三
38.东北亚合作为啥走得慢
39.岛屿之争影响亚洲一体化
40.东亚打造自己的共同体
41.别光唠叨日货风光不再
42.如何应对日本的“极右势力”
43.握紧对日外交主动权
44.所谓的“朝核问题”
45.对朝关系,韩国人心情最复杂
46.首尔:人、路、车很和谐
47.萨达姆早已错过了当“英雄”的机会
48.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卷四
49.从普京“晒”胸钓鱼谈起
50.普京执政七周年的外交成绩单
51.俄罗斯特工神秘之死及其背后
52.问题不在于如何评价斯大林
53.“十月革命”遭遇“无害”处理
54.用心打造一个活生生的苏联
55.拜访逝者:赫鲁晓夫
56.拜访逝者:米高扬
57.拜访逝者:图波列夫
58.拜访逝者:阿利卢耶娃
59.独联体国家缘何纷纷延长总统的任期
60.以史为鉴,理智地看待中俄之间的交往
61.中俄关系:长久持续的友谊
62.中俄关系的地基须进一步夯实
63.俄德两国的爱恨情仇
64.乌克兰:是欧洲边境,还是小俄罗斯
65.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在乌克兰境内爆炸
66.高加索,憎恨如同爱情绝无止境
67.“彩色革命”与独联体的前途
卷五
68.欧盟,欢乐背后有烦恼
69.诺曼底登陆:大国关系的多棱镜
70.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葡萄牙
71.为过去埋单:西班牙
72.小国的内在之奇:荷兰
73.一体化进程中的自我保留:英国
74.高分名列第一:芬兰
75.既能请神又能送神:意大利
76.小国中的“援助大国”:挪威
77.做过“帮凶”要反思:奥地利
78.荷兰出了三位北约秘书长
79.奇人贝卢斯科尼
80.土耳其“入欧”之路迢迢
卷六
81.感受欧元的启动
8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德国人
83.德国大学对面的“红灯区”
84.“令人吃惊”的德国人
85.在柏林听政治演说
86.满大街的奔驰车、宝马车
87.“德国人看中国”图片展的缺憾
88.超市里的小差别显出大差距
89.苏格兰永恒的是什么?
90.在法国谁能算名人
91.哥本哈根的无政府城
92.丹麦文版的“红宝书”
93.丹麦人的“到公社去”
94.一个丹麦的社会主义者
卷七
95.二战造就了东欧
96.欲摆脱历史怪圈:伊拉克战争中的波兰
97.最终倒霉的还得是波兰
98.最漫长、最黑暗的一夜及其成因
99.科索沃独立的后果和前景分析
100.摩尔多瓦骚乱的性质及其背后
101.黑山:与塞尔维亚最后分手的兄弟
102.为什么要审判雅鲁泽尔斯基?
103.卡达尔招谁惹谁了
104.鲁戈瓦:壮志未酬人归西
105.鲁戈瓦和米洛舍维奇“天堂”对话录
106.其实,沃尔夫也算得上一个英雄
107.约翰·保罗二世是谁
卷八
108.石油能给撒哈拉以南非洲带来什么
109.小学免费教育是非洲的希望之光
110.达尔富尔的“流民图”
111.联合国的决议解决不了苏丹“人道主义灾难”
112.苏丹:不应是文明之间的裂谷
113.穷国“脱贫”还得靠自己
114.中国与苏丹的经济合作
115.硬汉卡斯特罗是如何练成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