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让梦想扎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长与对话笔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085406
  • 作      者:
    社区伙伴编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社区伙伴,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社区发展组织,于2001年5月由嘉道理基金会创办及经由麦哥利夫人所管辖的基金资助。
    社区伙伴致力于与社区和相关人群一起努力,恢复人们内心与大自然的联结,探索实现可持续生活的道路和方法。社区伙伴相信,每个人不管物质如何匮乏,都有权利和能力与别人、大自然以至整个世界和谐共存,过有尊严而可持续的生活。要维持一个和谐而永续的社区,人身心的健康至为关键。社区伙伴相信,社区要团结起来,反思社区与大自然的关系,重寻传统文化的根。
    过去数年,我们项目所采用的手法以人为本,着重保育生态环境,尊重传统和乡土文化,针对主流发展模式的问题,设法从根本和永续的向度去改变。
展开
内容介绍
    《让梦想扎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长与对话笔记》是社区伙伴过去几年推行青年实习生计划的经验整理与记录。一群追寻理想的青年人,和相关领域的师友、或其他青年伙伴之间展开多样而丰富的对话,探讨对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展现他们一路走来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与主流选择迥异的“另一种生活”的探索。《让梦想扎根》的这些探索和反思涵盖了年轻人个体成长、成长环境和网络平台、对相关社会议题的参与和思考等不同层面和角度。
展开
精彩书摘
    2006年,我接触到了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参加第二期人才计划的培训,接触到了一些乡建派的专家学者。从农业发展、从宏观角度、从当时碰到的问题出发,他们都帮助我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那时我发现,自己最初的思路太窄了,导致根本发展不起来,和老百姓结合不起来,所以说那会儿参加人才计划有种开窍了的感觉。
    从那儿回来以后,2007年我就开办了一个合作社。我从梁漱溟乡建中心学到东西,受到了启发,也到山西永济学到了一些经验。但是搞合作社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就开始尝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这是我最初的想法:合作社还得在土地上下文章,但是土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比较分散,社员的地也比较分散,我那时第一个把成片的土地用来耕作。
    因为我在山东时搞的是蔬菜,所以我就把承包的土地拿来发展经济作物蔬菜。可惜那年的行情不行,效益不太明显,甚至可说赔了点钱,社员的积极性一下被打下去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成立了合作社以后,我们又有了农资店,所以就搞统购统销,和大公司协议收农产品。结果那一年我们遇到了天灾,小麦收割的时候下了一个星期的雨,那些小麦一直生芽,导致我们和公司口头协议的订单人家没法履行--你的小麦生芽了,没法收。这一年,合作社进行得不顺利。
    后来我改变了思路,自己一个人先承包土地搞起来。2007年,我自己承包了500多亩的农场规模种植,也就是先拿自己做实验,尝试把更多的土地集中起来,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希望把管理搞好、效益出来后,再把整个合作社带动起来。但那一年又遇到了麻烦: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葱上面,那年北方的大葱行情比较看好,但是我那年是在英子的老家湖南衡阳培育的葱秧,结果葱秧遇上了南方50年难遇的大雪灾,整个20亩的葱秧全部冻坏了。那一年也是亏本不少。
    2008年我缓了一下,把自己的农资店经营了一下,2009年我又回到村里承包了30亩地搞经济作物。总的来说这几年发展都不太好。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关于传统土地种植,我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老百姓增收困难。一个是农业种植风险大,这几年自然灾害对整个农业的影响很大,包括春天的低温,去年的大雪,我种植的这几年年年都遇上。而实际上,这几年最制约我的还是市场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前言 土壤耕耘与种子培育——社区伙伴青年实习生项目背景介绍

第一章 归去来兮:逆流而上的返乡青年
“返乡青年”现象近年在中国开始出现,并成为中国新乡村建设中潜在的不容小觑的力量。这些年轻人的农庄梦,似乎完全违逆城市化、农民进城打工的主流浪潮和社会发展趋势。也因此,这种逆流而上的个体探索来得并不容易,它绝不浪漫,而是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压力:人与土地、与社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写在前面的话
大学毕业务农去——返乡“萝卜”波仔与英子
台湾“秀仔归来”——正扬与阿兰妹
返乡媳妇
土地禅:安金磊的另类探索
后记 返乡青年工作坊
掩卷有感 关于“返乡”的思考

第二章 另一条“返乡”路:社区支持农业的探索
虽没有返回自己的家乡,这群年轻人通过心无旁骛地面对土地,探索和思考人与土地、与农村以及城乡之间的关系,同样在泥土上留下活泼的生命印记,寻到了个人的扎根之所和同道人的共同体,背后,还有很多机构、网络和师友的平台支持和帮助。
写在前面的话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相遇
年轻人的实习报告
“土生良品”餐馆——开在城里的“乡村圩集”
与香港先行者的对话
实习之后再启程
后记 年轻人的近况以及与其他伙伴网络的联系
掩卷有感 一趟青年与农村的会遇之路
附录 从红到绿 反璞归真——杨宝熙谈共同购买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之间:扎根NGO的志愿者
这群年轻人在底层里扎下来,投入和参与公益行动,成为专职的公益行动者或者志愿者,如何去平衡社会理想和个人生活、家庭期待、社会压力等诸多层面的矛盾,探索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意义,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切实挑战。
写在前面的话
何志雄:社会理想之重与个体之轻?
郭慧:对外在的认知与自我的找寻
唐婧与晓玮的通信:爱、相信与坚守
韦罗东:负重下的穿梭——NGO与商业社会之间
掩卷有感 花儿终将开放
……
第四章 青年是用来成长的:青年培力与薪火相传
写在前面的话
四川青年志愿者项目:因青年培育而聚集的合力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当代青年的乡建运动
台湾农村阵线:找一条“回家”的路
泰国:本土文化中孕育的改变与力量
掩卷有感 将理想根植在土壤里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