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的底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85331
  • 作      者:
    丁东红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西方人文精神·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的底线》讲述了作为一个政治理念,彰显了关注社会民生的时代要求。作为一种制度保障,突出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责任。作为一套社会政策,检验着行使公共权力的廉正清明。
展开
作者简介
    丁东红,女,1948年11月出生。中央党校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哲学》杂志编委。曾赴多国进修及合作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著作《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当代西方哲学评介》等,译著(合译)《国外康德哲学新论》、 《社会民主与未来》、《维特根斯坦著作集》等,主编《西方智慧经典文库》、《现代西方哲学辞典》、《米德文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人文精神·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的底线》内容既是公平配置社会财富的一种确定形式,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性因素;既是一种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良性治理的途径。尽管福利国家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和发展,但这种变革的目的应该有助于社会福利体制的存在而不是摧毁它;无论经济效益对于市场有多么重要,它都不能冲破让每一个公民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底线。在任何情况下,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相联系的公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福利都是不能允许被剥夺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
    1940—1941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纵深的生死关头。盟军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保住了33万人的军事实力,其中英国远征军就占了23万,使英军侥幸逃过全军覆没的劫难;而法国仅仅6个星期就在德国发动的闪电战中遭受灭顶之灾,品尝到了亡国的耻辱滋味;法西斯德国在英国空军顽强的抵抗下无限期地推迟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又将战略目标转向了苏联。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处于战争中的英国政府,却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智库,启动了一个有关战后福利政策的全景规划。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刻,为什么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就开始谋划战后的秩序?或许是“日不落帝国”惯常的自信使英国人在心理上稳操胜券,或许是战前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阴影还没有退去,抑或许是残酷的战争使政治家们更加深刻地反思到社会稳定的重要?具体的原因我们留待以后去探讨,反正,1941年,英国成立了一个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部际协调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制订战后社会保障计划。
    当时,英国的战时内阁不管部部长是阿瑟·格林伍德,他还兼任着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他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领导这个新的操持社会保障与服务事业的部际协调机构。经过反复考量,格林伍德决定,委任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担当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
    提起威廉·贝弗里奇,就不能不谈到汤恩比馆(Toynbee Hall),这是最早出现在英国的社会工作慈善组织会社,曾经给了青年贝弗里奇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在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也如影随形地显露出来,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和贫困问题尤其突出。当时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为了研究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主张大学生到贫民区与底层民众一起生活,深入了解贫困的真实状况,推动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睦邻运动。1884年,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巴奈特(Samuel Barnett)在伦敦东部贫民区创设了一个“大学睦邻区”,取名汤恩比馆,以纪念献身于大学睦邻运动而英年早逝的大学生汤恩比(Arnold Toynbee)。汤恩比馆的宗旨是,让大学生在与贫困社区居民的日常相处中,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运用自己的知识并尽力调动当地的民力,为本社区的民众服务。这个机构不仅开展社会调查收集个案,进行一些专门化的社会政策研究,而且在社区开办夜校,协助成立文化团体和协会,帮助工人们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所以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以社区改良、社区福利为中心的社区服务机构。汤恩比馆特殊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吸引着年轻的贝弗里奇,他和许多家境条件优越的大学生都来到这里学习。汤恩比馆提供的在现实环境中实习的机会,使他们在牛津大学中被唤起的对社会事务的关切和最初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了一个施展的空间。通过实习,贝弗里奇以及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不仅掌握了大量关于贫困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亲身接触到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们的苦难。那些失业者的漂泊和无奈,那些老年人的凄惨与悲凉,引起了贝弗里奇的深深思索:一个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代国家,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和丰饶财富的国家,难道不应该在基本生活条件上使它的所有国民维持最起码的尊严吗?又应该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政策来最有效地实现社会化的民生保障呢?早年生活场景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他日后提出社会保障网的宏观构想铺下了重重的底色。
    大学毕业后,贝弗里奇做了律师。1908年,他参与组建国家职业介绍所体系,这是英国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而建立国民保险制度的开端。他还参与了1911年英国失业保障法案的制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身于劳动力动员与调控工作。
    ……
展开
目录
总序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西方观念
序言 福利国家的理念与现实
第一章 什么是福利国家
第一节 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
第二节 《贝弗里奇报告》的内容
第三节 “铁血宰相”与大独裁者的“福利政策”
第四节 国家、雇员、雇主的三方契约

第二章 多样化的福利国家模式
第一节 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英国模式--最大多数人享受的公共福利
第三节 德国模式--权利义务对等的风险分担制
第四节 美国模式--突出商业运作和个体责任
第五节 北欧模式--均等化普及型的高税收、高福利
第六节 东亚模式--家国一体的配给式福利制

第三章 有关福利国家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从仁慈施恩论到制度正义论
第二节 合作主义--理论奠基石
第三节 3U+1原则
第四节 国家功能与政府责任

第四章 “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政策
第一节 子女补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节 医疗服务:编织呵护生命之网
第三节 就业保障:人人有工作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贫困救助:让阳光温暖最寒冷的地方
第五节 养老保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六节 义务教育:架设同一起跑线
第七节 残障人服务:同一蓝天下

第五章 福利社会实景实录
第一节 从“在西班牙看牙”说开去
第二节 罗浮宫的免费门票及其他
第三节 寻找市政厅
第四节 “星期六义务劳动日”
第五节 50岁的老学生和4.0岁的退休者

第六章 福利国家向何处去
第一节 遭遇全球化浪潮
第二节 力挽狂澜的坚守还是万般无奈的退缩
第三节 潮流大势不可逆
第四节 中国式福利国家是可能的吗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