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阿富汗战争大解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615649
  • 作      者:
    刘伯瘟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苏联被它拖垮,美国为它出兵十年,一步步揭开阿富汗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的真相!
     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伯瘟,幻想和军事类小说作家,铁血网驻站作家,天涯人气作家,长期关注历史、战争、情报、军事防务和国际问题,擅长于历史、军事写作。《今古传奇武侠版》、《武侠故事》、《中华传奇》等杂志发表作品若干。出版有《两栖联合特种作战》《乾隆大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地理位置特殊的阿富汗,至今在世界地理的区域划分中仍难以界定,常被各种世界地图混乱地划归到中亚、南亚甚至西亚地区。但是,独特的地理位置给这个内陆国家带来的不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荣耀,反而是不断的战乱和冲突。
     事实上,在世界历史中阿富汗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历史上的阿富汗曾见证过无数帝国和地区性大国的荣辱兴衰。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这些“帝国”无一例外地认为,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可以在阿富汗达到本国既定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些“帝国”也无一例外地遇到同一个难题——无法彻底搞定阿富汗。为什么阿富汗会屡屡成为大国争抢的香饽饽?为什么现代高科技武器也无法解决阿富汗战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阿富汗战争大解密》图文并茂,通过对阿富汗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大国势力等各方面的分析,从数次阿富汗战争中,一步步揭开阿富汗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的真相!
 
展开
精彩书摘
     “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1980年1月下旬,苏军经过短时间的休整,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开始了。
     为了加强苏军的打击力度,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苏军首先将主要的兵力集结在几个大城市中,各自组成一个拥有数百辆装甲车和卡车的大部队,然后再分头沿着重要交通干线或朝着反抗活动频繁的地区迅速推进。一般情况下,这些部队前方有已归顺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军开道引路,空中有苏军武装直升机的保护。他们一路包围、搜查每一个村庄,逮捕任何可疑的阿富汗人,以大城市或交通干线为中心,成扩散状向阿富汗农村挺进。由于苏军动用的武装力量极其强大,基本上无人可抵挡其攻势,就像是一记重拳狠狠地砸过每一个所经之处,所以苏军骄傲地将这种进攻方式称为“拳头战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任何地方,如果有抵抗者出来迎战,或者苏军受到任何形式的袭扰,苏军就会毫不客气地派出武装直升机先对该地进行一番火力急袭,然后再出动大批装甲车将该地牢牢包围,最后地面步兵或者由直升飞机直接空降的突击队员才正式参加战斗,一举将该地的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全歼。
     苏军在征服每一个地区后,便会进驻一批军队,构建哨所,建立由当地人组成的阿富汗民兵武装,请回从前的地方官员,签署和平协议,并一改此前在该地区实行的恐怖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同化政策。
     苏军的这种战术在喀布尔、赫拉特、坎大哈、马扎尔和加得兹等地区大显威力。正如勃列日涅夫所预料的,抵抗者不堪一击。例如,在1980年3月,苏军只发动一次进攻就收复了阿斯马尔和库纳尔公路干线。局势让勃列日涅夫越来越自信了。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私人酒会上,他兴高采烈地对同僚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尽管胜利没有像勃列日涅夫所预测的那样在三至四周内到来,但战场上的局面使苏联确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既然军事胜利指日可待,下一步就该是在阿富汗巩固和加强苏联的影响了,这原本就是对阿富汗发动入侵的真正目的。早在1980年初,勃列日涅夫在制订对阿富汗国内局势的策略时,就已经把宣传教化的作用放在了与军事进攻相同的地位上。1980年1月6日,苏共中央组织和党务工作部发布的《对阿富汗党今后工作的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认为,苏联能够满足阿富汗不止一次提出的、对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给予多方面(包括军事)援助的请求,以同叛乱分子进行最坚决的斗争,就像从前那样。但是把反革命匪帮从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赶走,并不能被称作是积极的军事斗争。应当采取最果断的军事行
     动去反对那些坚决拒绝进行谈判的人。而且,同匪帮进行积极的斗争不应仅局限于用武装的方法。在叛乱分子中间能够遇到的不仅仅是一些不妥协的阶级敌人,而且还有一些是受了骗后被迫去的劳动人民。因此,同反革命分子进行的武装斗争应该和宣传党的政策、政府公布确保劳动公民生活条件的一些法令结合起来,使他们能自愿地带着武器向政府军投降,同时还应该结合各种宣传鼓动形式,广泛利用固定和流动的无线电广播手段以及其他信息手段进行政治宣传。”
     《意见》中下了这样的结论——“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依靠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政权就能够巩固,而只依靠军队的政权,则孕育着变革。”换言之,苏联要在阿富汗大力宣传“苏阿友好”,大力推行同化政策,这是苏联在阿富汗能够牢固立足的关键。
     所以,苏军的具体任务不是占领整个国家,也不是全面出击,打垮和消灭反政府武装,而是尽可能地不让他们扰乱同化计划的执行。执行具体的同化政策,需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府、阿富汗政府军、情报机构和秘密警察、苏联军事和文职顾问等等的共同协作。对苏联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为此,苏联制定了一套总战略。在总战略指导下,苏联人有着明确的分工。外交和宣传方面,要孤立阿富汗抵抗运动,防止它在国外成立机构,尽可能阻止阿富汗抵抗运动得到外国的军事和财政援助。苏军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必不可少的地区,把阿富汗抵抗运动紧紧阻隔在山地和目前无关大局的地区。这样做为的是争取时间,迫使反苏游击队只能开展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每当一个抵抗运动的根据地构成威胁并使战争升级时,便设法消灭那里的游击队。
     总战略中同时规定,有些事情是苏军必须尽量避免去做的。比如要避免过分扩大战斗,以防苏军陷得太深不能自拔,除非阿富汗抵抗运动有所发展。不要介入到阿富汗居民中去,苏军生怕自己的士兵被“感化”过去,也担心这样反而会使抵抗运动加强对阿富汗人的思想工作。而且,加强对阿富汗政府军战斗力的提升,要避免让苏军时时冲在前头,这样可以使苏军免遭过分惨重的损失,也可以使战争最终实现“阿富汗化”。
     与此同时,国际上要求苏联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坚信苏联已经胜利在握的勃列日涅夫打算利用这一机会在国际上为苏联争取更多的战略优势。于是,勃列日涅夫脑中关于部分撤军的念头再次出现。当然,撤军之前要先与巴基斯坦、伊朗甚至美国等国家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为苏联赢得战略优势之后,再实施撤军的想法。
     为此,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进行了通气。1980年3月,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信给勃列日涅夫,表示古巴愿意以不结盟运动代表的身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间斡旋,组织它们进行谈判。对这次谈判,苏联完全以一个胜利者自居。勃列日涅夫不允许其他国家对自己扶植起来的卡尔迈勒政府有任何意见。勃列日涅夫的目标是,用阿富汗部分撤军,换取美国的力量退出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1980年3月底到4月初,古巴外交部长伊希多罗·马尔米耶卡·佩奥里带着勃列日涅夫的使命
     在喀布尔和伊斯兰堡之间多次奔走,以促使双方展开会谈。但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只提出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苏联撤出留在阿富汗的全部军队,会谈才能举行,巴基斯坦随时恭候并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与阿富汗举行会谈。
     巴基斯坦的强硬立场让勃列日涅夫的打算全部落空。他这才明白,想以苏联撤出阿富汗为条件在国际上捞取到好处,基本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开始悄然转变了。
     1980年5月12日上午10时,苏军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从萨曼甘向达拉苏夫进发,打算消灭这里的反苏游击队。这个摩托化步兵团装备有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而阿富汗游击队仅有少量的步枪和手榴弹。实力相差悬殊,这一战本不该有太多悬念的。阿富汗游击队得到情报后,认定苏军要去达拉苏夫山区,必定要经过狭窄的查普查勒山口。这个山口地势险峻,谷深坡陡,公路两边陡峭的石壁耸入云端,装甲车辆目标大、易受攻击的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这里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点,游击队决定在查普查勒山口狠狠伏击苏军。由于山高坡陡,苏军的坦克、装甲车从萨曼甘出发后,只能排着纵队,沿一条公路向达拉苏夫山区进发。苏军由于急于赶去围剿达拉苏夫地区的反苏游击队,只要求行军速度而忽略了其他,在无任何反伏击措施的情况下,大摇大摆以一字队形通过查普查勒山口。按照反伏击作战原则,苏军应首先派兵控制山口两侧的制高点,至少应出动直升机对可能有伏兵的两侧制高点进行细致侦察后方可通过。但是,轻敌的苏军什么也没有做。
     14时30分,苏军坦克、装甲车进入查普查勒山口。阿富汗游击队马上引爆预先埋设的炸药。顷刻间山崩地裂,大量的巨石滚入狭谷,犹如日坠天倾,当即就有40辆苏军坦克和装甲车被压成一堆堆“铁饼”。接着,埋伏在山顶的游击队员用步枪、反坦克手榴弹、苏制RPG火箭筒、土制炸药包向苏军发动猛烈攻击。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苏军有上百辆坦克、装甲车被击毁,伤亡500多人。为避免全军覆没,15时30分,苏军指挥官下令撤退。剩余的坦克、装甲车载着残兵败将夺路而逃。由于苏军队形较长,不便于组织指挥,加上败退时慌不择路,游击队在追击中又击毙几十名苏军,还生擒了40多名苏军士兵。至此,查普查勒山口之战以苏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查普查勒山口之战似乎还没能让苏联人清醒过来。1980年4月14日,苏联
     驻阿富汗大使塔别耶夫向苏共中央发来的关于阿富汗国内形势的报告中说:“卡尔迈勒进入政府执政和苏联军队进驻阿富汗之后,在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战线上,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反革命势力已不能再利用原先体制的多次失误和错误让居民去反对中央当局,这就极大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中央,特别是省一级政权。另一方面,苏联军队是强大的稳定因素,这就打破了反革命分子想获得军事优势的计划,打破了他们在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斗争中直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梦想。在今年2~4月,许多省份的反革命分子在军事上都遭到失败。在库纳尔、拉格曼和捕格哈尔等省有4000~5000人的叛乱集团被粉碎了。同时,在巴格兰、巴达赫尚、巴尔赫、萨曼甘、塔哈尔等省,叛乱分子也受到了强大的警告性打击,仅在4月上旬就有3200名叛乱分子被消灭,840人被俘。大多数居民都特别反对叛乱分子,对强盗们的横行霸道已十分厌恶,都渴望过和平生活,在政府取得军事成就的影响下,直到目前还没有参加政府军和叛乱集团之间斗争的那一些势力都投向了政府一边。”
     很显然,这份报告表明,阿富汗的形势对于苏联来说,依然是一片大好。但时隔不久,苏军便又遭遇了一次类似查普查勒山口之战的打击。1980年5月12日,苏军侦察到喀布尔北部山区有阿富汗游击队的一个驻地,决定发动袭击将其消灭。就在苏军将要出动之际,游击队也得到了苏军袭击的情报,于是按计划布置了一个陷阱——他们在山谷里点起篝火,升起炊烟,赶来牛羊,制造出一派祥和景象。
     第二天,苏军出动数十架米-24武装直升机和大队步兵,向游击队驻地袭来。苏军直升机飞行员远远看到游击队驻地炊烟袅袅,似乎毫无防备,于是立即加大马力,猛扑而来。米-24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发射巢和航空机枪喷出火光,成排的火箭和炮弹飞向村庄。在苏军火力的袭击下,宁静的村庄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就在这时,隐蔽在山顶上的游击队发出信号,步枪、机枪、RPG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居高临下一齐开火。苏军直升机正在低空盘旋,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根本无力抵抗,几架直升机瞬间就被击落,未被打中的直升机知道落入陷阱,匆忙丢下剩余挂载的大型高爆炸弹,升空逃走。而负责地面攻击的苏军步兵与直升机通讯协调有误,未等武装直升机有效摧毁游击队的防御,便提前进入峡谷。结果,苏军直升机扔下的高爆炸弹正好在苏军步兵头顶上爆炸,苏军顿时伤亡一片。此时,阿富汗游击队又掉转枪口,猛烈袭击苏军步兵。苏军指挥官眼见势头不对,只能赶
     紧撤退。但由于游击队火力猛烈,苏军已伤亡过半。最后,这次战斗以苏军损失8架直升机、伤亡300多人而告终。
     此时,勃列日涅夫才明白,“部分撤军”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鉴于眼下的阿富汗局势,苏军即使想走也走不了,他们已经陷入山地游击战的海洋。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山国的历史
彼得大帝告诉世人——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世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都曾到过这个“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18世纪中叶,这里曾建立起一个高原上的“珍珠王朝”。在19世纪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中,阿富汗被置于角逐场的中央。经过无数坚忍的抵抗与血腥的战斗,阿富汗最终实现了不屈的独立。
亚洲的“鸡尾酒”
“杜兰尼”的王朝
殖民者的博弈
不屈的独立

第二章 动荡的政局
阿富汗从王国变成了共和国,历代阿富汗领导人都生于忧患,最终还是没能在侵略成性的新沙皇面前逃过一劫。在冷战的严酷背景下,阿富汗仍延续着其不幸的宿命。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被推翻后,曾拒绝回国复位。而与国王的清流高傲相比,阿富汗政局从达乌德开始,完全是一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直到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对邻国展开“国际主义兄弟援助”,而具体手段居然是军事入侵。
末代国王查希尔
“红色亲王”之死
人民民主党的“共产主义梦想”
入侵的前夜

第三章 完美的入侵
阿富汗战争结束多年之后,曾参与指挥入侵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前苏军第39集团
军军长谢勉洛夫少将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暴风雪猝然而至,当地的阿富汗山民传说:“俄国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冰雪。”苏军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实现了对这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占领,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胜利。不过,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突袭达鲁拉曼宫
入侵的“铁流”
阿富汗的“新生”?
“此事将在三到四周内结束”

第四章 真正的较量
苏军的最初胜利对苏共最高层的决策产生了误导。有利形势仅仅保持了几个月,苏军很快就进入了与阿富汗游击队的漫长对峙阶段。阿富汗各类抵抗组织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吸收了阿富汗境内外一切不愿与苏军合作的力量,成为了苏军最强大的对手。驻阿富汗苏军的遭遇,渐渐与十年前的驻越南美军,甚至今天的驻阿富汗美军的遭遇如出一辙。
“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游击战——花样层出不穷
“搜索与歼灭”
“同化政策”

第五章 国外的援助
喀布尔街头的苏联坦克终结了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气氛,美苏冷战又一次进入尖锐的对抗时期。而且,在阿富汗与苏联展开援助对抗的不止美国和西方。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第三世界各国,尤其是伊斯兰国家,更是在物质上与道义上大力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运动,甚至在联合国形成了“苏联与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直接对立的局面”。对苏联而言,这场战争已经成了“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烂摊子”。
装备悬殊
恐怖的“雌鹿”——米-24
“七党联盟”
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们

第六章 无尽的泥潭
连续三位苏联领导人黯然病逝,留下了阿富汗战争这样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在“毒刺”导弹的帮助下,阿富汗游击队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20世纪90年代初,当记者采访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请他分析为什么阿富汗游击队能够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苏军时,齐亚·哈克的回答却是——这是查理的功劳。更不可忘记的是马苏德,这头“潘杰希尔的雄狮”在抗苏战争中的英雄战绩,足以成为阿富汗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毒刺”导弹
“反游击战术”
“潘杰希尔的雄狮”
 
 
第七章 帝国的坟场
庞大的苏联在阿富汗这个小泥潭里被拖成了一具僵尸。九年的不义之战,给阿富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苏联自身来说,战争同样消耗了无可弥补的金钱和生命,腐蚀了这个国家的心灵,使这个国家四面楚歌。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剧变的先兆,从阿富汗撤返的苏军,回国竟然是为祖国送葬。贫穷的阿富汗人在战斗中除了生命之外再也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而苏联却输掉了一切。
“流血不止的伤口”
“新思维”
《日内瓦协定》
“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

第八章 撕裂的天空
阿富汗战争结束两年之后,苏联解体了。就像那场战争本身一样,“苏联”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冷战随之落幕,但和平并没有眷顾阿富汗。苏军撤离后,阿富汗各派抵抗武装开始为苏联人留下的残羹冷炙而混战不休。伊斯兰极端原教旨主义武装“塔利班”在这个已成焦土的国家中乘时而起,掌握了政权。“塔利班”按照传统伊斯兰教法取缔了阿富汗的一切女性权利,同时容留庇护了“恐怖大亨”本·拉登。
苏联的崩溃
“塔利班”的崛起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9·11”

第九章 “持久自由”行动
“9·11”事件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给阿富汗带来了又一场战争。“持久自由”行动的成功有目共睹,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场具有难度但结局干脆利落的战争。甚至有军事观察家评论,美国人只用了61天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的高山峻岭中打赢了一场近两百年间英国人、苏联人都未曾打赢的战争。不过,“帝国坟场”的可怕似乎被遗忘了。苏军的前车之鉴犹在,美军的阿富汗战争正在变成一场没有结局的战争。
又一场战争
北方联盟的反击
托拉博拉之战
“蟒蛇”行动

第十章 走向和平的漫漫长夜
海湾战争结束后,作为伊拉克武器的提供者,俄罗斯的一位武器专家曾表示:“美国的军事技术已领先俄罗斯一个时代。”但是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赢得一场持久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军事的棋局向来被盘外的因素所决定。在阿富汗的土地上,战斗依旧,只是又换了一代人,又变了几个对局者。阿富汗战争令最伟大的战略家都感到头痛,所有人都期盼阿富汗早日获得和平,却实在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动荡国家的现状和未来。
艰难的过渡政府
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
漫漫和平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