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探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2441
  • 作      者:
    周杰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杰 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金华人,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东京大学法学部研修。曾任日本学习院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主编过《国际政治百科》等辞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新选举制度对日本政党体制的影响》一文获第二届《日本学刊》优秀论文二等奖,学术兴趣为政治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选举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的核心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始于1989年竹下内阁的选举制度改革,历经宇野、海部、宫泽、细川、羽田以及村山内阁,到1994年12月新制度正式生效为止。这一过程可谓波澜万丈,这是一部选举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史,也是一部日本政治改革的政治史,更是一部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权力斗争史。
    周杰所著的《日本选举制度改革探究》尝试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建构一套解释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框架,然后运用这一框架寻找解释影响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动力的各项因素,并说明选举制度改革的过程和制度演化轨迹,然后再检验改革结果的产出和效果,最后总结出混合选举制度改革的日本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于选举制度是改变权力分配方式的核心制度,发挥着权力重新分配的作用,选举改革既可以限制政治参与者,也可以壮大他们的势力。因此选举改革注定会触发激烈的辩论。众所周知,选举制度一般分为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及两者混合制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仅仅从制度的层面,比较有关比例代表制和多数代表制度两者之优劣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很多民主国家在进行选举制度改革时,尽管改革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混合制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向。这些国家有些由相对多数代表制改成混合制,如新西兰;也有从比例代表制改为混合制,如意大利;有从半比例代表制改为混合制,如日本。选举制度朝向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方向发展,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选举制度改革的重要趋势。工程学”(Electoral Engineering)的概念。其实,无论是宪政工程学还是选举工程学,基本内涵都是一样的,即如何通过选举制度设计的工程来塑造和巩固民主。选举工程学的概念涵盖了法律结构、选举制度、个人行为、候选人选择、政党与舆论媒介的竞选活动、民意测验、选举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选举地理学等重要命题,已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显学。
    一选举制度的结构与分类
    民主政治的健全与否,不论其类型和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一个简单的技术细节-二选举的程序,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①选举制度是将公民选票转换为代表席位的一种方法。选举制度的英文有“electoralsystem”和“electoralinstitution”之称,前者的含义一般是狭义概念,是指将选举人投票换算为议席数的各项规则,包括选区规模、投票办法和当选方式三个基本要素。而后者的含义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选民投票权利在内的,有关竞选活动、政治资金、选举事务的诸项规则。
    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种选举制度,对选举制度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全世界很少有两个国家的选举制度是相同的,尽管学者们将形形色色的选举制度根据若干标准进行分类,以方便系统性地研究,但选举制度的分类仍缺乏广泛接受的分类方式。唯有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两大基本分类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由于有关选举制度的分类、优劣比较和效果评估,学界对之研究颇为深入,相关文献也很丰富,笔者不再加以深入着墨,仅结合日本情况加以说明。
    第一,选区规模。选区是法律规定的选举时划分的区域,是选民和候选人选举活动的基本单位。选区规模一般用每个选区可选出的议员人数来区分,一般划分为大选区和小选区两种,小选区选举制度是指每个选区选出1名议员的选举方式。
    ……
展开
目录
绪论 混合制改革的日本模式
第一章 中选区制是罪魁祸首还是改革的替罪羊? 
第一节 中选区制对日本政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中选区制下选举“同票不同权”问题
第三节 中选区制的演化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二章 政治改革的兴起与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社会背景
第一节 政治腐败与“1955年体制”危机 
第二节 社会变动与“1955年体制”危机
第三节 冷战崩溃与“1955年体制”危机 

第三章 寻找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折中调和的方向
第一节 选举制度工程学与改革的配套设计
第二节 第八次选举制度审议会的选制改革路线图
第三节 政党的理性选择与制度偏好

第四章 自民党党内个体理性与集体选择的冲撞
第一节 自民党政治改革构想与选举制度改革蓝图
第二节 自民党“经世会”主导下的政治改革
第三节 自民党议员分裂行为的个体理性分析

第五章 非自民党政治势力的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第一节 在野党“合作”与“不合作”的困境
第二节 “新党旋风”与“1955年体制”崩溃 
第三节 “混合并立制”催生“政治改革”联合政府

第六章 利益集团与大众媒体对选举制度改革的参与和推动
第一节 工会与选举制度改革
第二节 财界与选举制度改革
第三节 新闻媒体与选举制度改革

第七章 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和立法过程
第一节 “海部法案”及其改革受挫
第二节 “宫泽法案”与自民党分裂
第三节 “细川法案”及其改革的一波三折

第八章 新选举制度是“集中民意”还是“反映民意”? 
第一节 新选举制度的结构特征、选区划分和主要矛盾
第二节 宪法学视角下的选举制度改革问题
第三节 混合制的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之比较

第九章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效果和影响
第一节 新选举制度对日本政党体制影响之实证分析
第二节 选举制度改革后日本政党竞争政策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 选举制度改革对日本民主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结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第一节 日本政治改革与选举制度改革的逻辑演绎
第二节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政治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未来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