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5227
  • 作      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这份报告,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意义。《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2011-2012)》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政府公共外交与品牌国家形象塑造、理解媒体外资、新媒体的外交功能与未来挑战、跨国企业的“国家责任”与国际声誉管理、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民间外交研究报告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撰写的这份报告,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六、积极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群体
  海外华人华侨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中一笔宝贵财富,现在更是中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海外华人华侨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典型案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国外传递期间自发组织与西方反华势力争锋相对,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更出现了赴法留学生刘恒激情演讲驳斥西方媒体的感人事迹。可见,海外华人群体时刻心系祖国,中国外交部门应该更加主动加以利用,使其更好服务于中国政府公共外交。
  海外华人华侨公共外交优势在于广泛生活和工作于外国社会中间,能够最直接、频繁接触其公众、企业、媒体和社会组织,而且了解外国社会价值观,能够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介绍中国。当然,这一优势也会带来一项劣势,那就是久居海外的中国人群体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国内社会变化可能了解不够,无法准确向国外公众传递现代中国的形象。因此,外交部门,尤其是驻外使领馆就需要更加主动走到海外华人群体中去,首先向他们进行公共外交,及时介绍中国国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再通过他们用当地人听得懂的方式向世界准确讲述一个现代版本的中国故事。
  实际上大多数海外中国人因为长期远离祖国身处异乡,更加迫切希望看到祖国强大,这种强烈的国家意识恰好是公共外交最需要的元素。因此,驻外使领馆应该更加密切与驻在国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的联系,充分利用这种强烈的国家意识,主动向他们传递国内信息,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其重要。如果中国政府不主动出面介绍关于自己的权威信息,那么各种反华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就会抓住机会大肆传播歪曲中国的报道,这一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因为海外中国人无法实地了解中国国内发生的实际变化,只能通过媒体,而且是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所以媒体失真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为此,中国使领馆必须主动出击抢占海外宣传先机,减小西方媒体歪曲中国报道的影响,这样才能通过海外华人群体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
  中国的多重国家身份决定了中国政府公共外交不能有所偏废,而要同时注重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最大的疑虑就是中国崛起后是否会挑战现有国际体系。这源于中国的东方民族特征和社会主义性质。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在西方民众眼中是“异类''。因此,中国政府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应该着眼于文明间和制度间对话,向其解释中国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搞西方式自由民主选举,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反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否则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当年就不会抛头颅、洒热血去建立一个新中国。归根到底,世界上只有普世的价值而没有普世的制度,中国虽采用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政治制度,但追求的仍然是人民的普遍幸福。这就像美、英、法三国被认为是最典型的民主国家,但实行的民主制度却各不相同。
  ……
展开
目录
绪论 格局转变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机遇与挑战
第一章 政府公共外交与品牌国家形象塑造
第一节 国际格局转型与中国政府公共外交
一、国际格局转型与中国软权力提升
二、中国政府公共外交是中国软权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
第二节 中国政府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
一、首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
二、外交部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一
三、外交部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
第三节 国际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政府公共外交的挑战
一、西方世界挑战:国际格局转型强化“冷战思维”
二、发展中国家挑战:“金砖国家”身份挑战中国发展中国家形象
三、国际社会挑战:“大国责任”话语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失真
第四节 中国政府公共外交应对战略
一、健全公共外交部门协调机制
二、加强与传统外交的补充配合
三、有效管理国内跨国行为主体
四、增强地方政府公共外交作用
五、培育国内公众公共外交意识
六、积极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群体
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

第二章 理解媒体外交:基本模式与中国战略
第一节 理解媒体外交
一、媒体外交:定义及本报告研究重点
二、媒体外交的主要目标受众
三、媒体外交的基本模式
四、媒体外交的多种效应
五、新闻媒体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基本前提
六、影响媒体发挥公共夕卜交功能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中国媒体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媒体外交面临的机遇
二、中国媒体外交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战略转型: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构成要素
二、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路径
第四节 国际公信力建设:中国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着力点
一、公信力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维度
二、中国主流媒体提升专业能力的案例
三、中国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了解和信任的案例
四、中国主流媒体向世界表达善意与责任的案例

第三章 新媒体的外交功能与未来挑战
第一节 新媒体公共外交:朝向未来的信息沟通与话语权战略
一、新媒体改变了信息的跨界生产、流动和控制方式
二、新媒体:中击了国际传播的传统议程设置模式和舆论操作空间
三、新媒体将重塑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和国家话语权战略
第二节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全球态势与中国处境
一、全球新媒体公共外交的总体态势
二、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研究与实践
一、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学理阐述
二、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政策实践
第四节 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风险与战略
一、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二、促进沟通、对话与理解:制定中国新媒体
公共外交战略

第四章 跨国企业的“国家责任”与国际声誉管理
第一节 “走出去”时代的中国企业与公共外交
一、新世界秩序和新经济伦理的挑战
二、中国企业的回应与转型
三、公共外交的新要求
第二节 企业海外形象管理的方法与案例研究
一、企业海外形象管理的三根支柱
二、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专题研究
三、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案例
第三节 企业公共外交的挑战与建议

第五章 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引言
第一节 近年来中国文化外交的总体形势:机遇与动力
一、总体形势概述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机遇与动力
第二节 个案分析:2010年中国对美文化外交
一、个案选取理由
二、2010年中国对美文化夕卜交的主要内容
三、对案例的分析
第三节 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问题与挑战
二、对策建议

第六章 中国民间外交研究报告
第一节 中国民间外交总体形势
一、新世纪中国民间夕卜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国民间夕卜交正在向更有组织性和理念的自觉方向发展
三、关注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生活福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当代民间外交的新向度
四、民间夕卜交与官方夕卜交互动密切,形成了相互支持的有利局面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实践的若干特点
一、民意对撞中日、中西关系成为中国民间外交的一个新现象
二、开拓创新、自觉服务于官方外交
三、以民间社会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民间夕卜交取得重要进展
第三节 中国民间外交的重要舞台
一、民间论坛外交活动
二、友好城市
第四节 体育外交案例分析
一、中国体育外交活动的构成与特点
二、中国体育外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未来展望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民间外交

第七章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中国借鉴
第一节 传统大国公共外交的经验与启示
一、公共外交的战略化模式--美国的公共外交
二、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法国、德国、
英国的公共外交
第二节 新兴大国的公共外交
一、俄罗斯的公共外交
二、印度的公共外交
第三节 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
一、价值观导向的公共外交--加拿大的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商业化模式--日本的公共外交
三、中立国家的公共外交--瑞典的公共外交
四、城市国家的公共外交--新加坡的公共外交
第四节 国外公共外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八章 保护和开发公共外交的学科资源
第一节 公共外交学科发展总论: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外交的学科机遇
二、公共外交的学科挑战
第二节 公共外交学科发展
一、争论之一:公共外交的缘起
二、争论之二:公共外交的内涵
三、争论之三:公共外交的理论核心
四、争论之四:公共外交的普世性与特殊性
五、争论之五:公共夕卜交是科学还是艺术
六、争论之六:公共外交战略
七、争论之七:公共外交的比较
八、争论之八: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
九、争论之九:公共外交的学科定位
十、争论之十:公共外交专业建设
第三节 公共外交学科发展前景
一、学科布局
二、理论体系
三、培养体系
四、服务体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