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3693
  • 作      者:
    (美)罗伯特·查尔斯·塔克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罗伯特·查尔斯·塔克(1918年5月29日-2010年7月29日),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苏联问题专家,著有《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与神话》、《苏维埃政治思想》、《马电思主义革命观》、《俄国镜象双路》、《苏俄的政治文化与领导》、《革命家斯大林》、《执政的斯大林》。
    高岸起,男,1965年生,山东省莱西人,哲学学者,偏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四川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后证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认识论研究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人道社会主义直接从人道主义原则中引申出社会主义的要求。根据人道主义原则,人类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是违反人类本性的,它必须要由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种制度就是社会主义。
    人道社会主义最初表现为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原则的进一步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不过,人道社会主义者的平等要求和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平等要求不同,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社会生活中的平等。他们关心的问题不像启蒙运动思想家那样是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而是改变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共同生活的形式。在他们看来,合乎人类本性的社会制度,必须体现一切社会成员间的财产平等和同等地参加生产劳动。为了实现这种平等,必须实现财产共有制和建立公社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例如,一些人可能把激进政治看做极端主义的政治,把激进运动看做依赖极端或暴力的行动方法的运动。把界定转向行动方式的困难是:虽然极端主义的方法不是激进主义政治的专利,但叫做激进的集团有时却不会使用极端主义的方法。一种较有希望得出在使用的激进主义观的方式是:考虑思想类型的性质,或者说观点——激进政治所普遍地来源于的观点,所普遍受到鼓舞的观点--的性质。让我们假定:(1)激进的社会学说,有时是以有杰出创造力的个人中的激进思想的表达方式出现的;(2)在顺利的情况下,这些学说吸引很多追随者,变成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由于这种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献身于实现一种激进的社会学说,因此可以把这种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描述成激进的--的思想。那么,在创立的这种激进的社会学说中所反映的激进思想的性质是什么呢?
    首先,其中有一种强烈的否定因素。激进的人首先是向周围的社会说“不!”的人,激进的人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反对现存秩序,否定现存秩序立足或其看出的现存秩序要立足的世界。例如,马克思--现代激进思想的一个典型--对现存的现实开始了一种总体的、坚定的否定和抵制。马克思已经在其1841年博士论文的注解中,以黑格尔的追随者的资格来说,“哲学”是反抗世界的见解,提出了这个基本论点。后来,马克思在致他的朋友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稍微写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
    ……
展开
目录
中译者序哲学与社会主义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作为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革命根源
第四节 共产主义革命

第二章 马克思与分配公平
第一节 驳斥公平观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不公平吗?
第三节 公平与后革命未来
第四节 根本问题

第三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第一节 作为社会异化力量的国家
第二节 作为有组织的高压统治的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形式
第四节 无产阶级国家
第五节 作为政治形态的经济
第六节 马克思的无政府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过程
第二节 现代化与共产主义
第三节 理论的力量与缺点
第四节 非资产阶级现代化
第五节 呼吁的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
第一节 普遍性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发展不充分的革命
第三节 战争作用
第四节 俄国模式
第五节 武装斗争道路
第六节 强加的革命
第七节 共产主义革命的未来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非激进化
第一节 对斯大林后的思想变化的解释
第二节 激进主义:一种普遍观点
第三节 社会民主党的非激进化
第四节 列宁和斯大林下的激进主义与非激进化
第五节 斯大林后的苏联非激进化
第六节 中国与非激进化

第七章 马克思与历史终结
汉英人名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