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演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7508
  • 作      者:
    糜海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糜海波,男,1969年10月生,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理论探讨》、《社会主义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合著一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演变》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学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中发生的延异、变化和发展,重点梳理和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三大学术流派对阶级概念的当代阐释。从阶级形成、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和阶级政治等方面具体分析和评价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阶级理论和政治社会思想。揭示和阐明了马克思阶级概念当代演变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并对其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非阶级”、“去阶级”思维路向进行了清理和批判。
    马克思在扬弃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观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经济学、政治学研究和近乎一生的革命实践,创立了自己的阶级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说政治和意识形态是从阶级立场和阶级态度的角度来划分社会阶级的,那么以权力为标准进行阶级界划则体现了阶级关系上的政治统治和从属关系。一些现代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的某些阶级是不能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标准去确定的,而应该用权力标准去确定。在他们看来,阶级和阶级冲突的基础不在于生产关系方面,而在于社会内部的权力在各个方面的分配不平等。德国学者达伦多夫在其著作《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一书中,就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权力阶级理论。他认为权威的不平等分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从“准群体”发展到“利益群体”是产生社会冲突的现实基础。在他看来,任何社会组织大都是强制性协调的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权威和权力,这种不平等的权威分布产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种角色类型。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分裂为两个对抗阶级的社会。他认为这种经济中心的社会正向以权力政治为中心的社会转变。
    西方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它源于三个原因,一是社会奇迹,即公民及公民权利的扩大;二是经济奇迹,它使人们在缩短劳动时间的同时获得较高收入;三是权力结构的变化,达伦多夫把社会阶级结构明确解释为“它的成员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阶级涉及的是权力,阶级的基础是与地位有关的权力差异。即与其权力预期值有关的社会功能结构。个人由于发挥了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功能而成为一个阶级的成员,他属于某个阶级是因为他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占有某种地位。也即是说,“阶级的身份来自对社会功能所承担的责任”②。因此社会阶级划分不涉及经济所有制关系,是一种政治权力结构。基于此,达伦多夫区分出四个社会阶级,统治阶级、服务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③他不认为经济繁荣导致了工人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消失,而把工人阶级意识的淡化归因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强调西方社会仍是阶级社会,其中占85010的老中间阶级、新中间阶级和结构复杂的工人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具有决定意义的“真正的服务阶级”,即上层公务员、国家和私人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成员已取代传统的贵族、大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阶级在战前的统治角色,成为拥有最多的权力资源的统治阶层。
    达伦多夫强调政治权力资源是社会分层中最重要的资源形式,它决定了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他以权力资源划分社会阶级结构,并提出“服务阶级”的观点,其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以权力政治为中心的社会分层的来源,他对社会结构整体变化的表述也更有概括力。但是达伦多夫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上的统治阶级同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分开,看做两个阶级。这实际上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原理,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阶级性质。仅仅从政治权力来单独划出一个统治阶级,否认了“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①这样一个事实。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掌握统治权力的少数高级政府官员归属于资产阶级,中下层官员及一般公务员则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是有漏洞的。正如埃尔斯特所指出的,按照人们是否拥有“权力”来划分阶级,比较适合于非市场经济社会,因为在带有个体所有制的非市场经济中,权力关系对于阶级归属来说是一个决定性要素,然而,“在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权力对于阶级来说并不是决定性要素”②。埃尔斯特认为,根据财产、剥削和市场行为、权力等定义阶级概念都不能令人满意,他试图依据禀赋和行为提出关于“阶级的一般定义”。在他看来,所谓阶级是“这样一些人的集团,他们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禀赋,就不得不根据他们拥有的东西采取同样的行动”③。并认为,这一新的定义更全面确切地重构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能运用于各种社会的阶级划分理论。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阶级观的延异
二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拓展
三 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解构

第一章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及其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思想溯源
一 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观
二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观
三 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主要观点
一 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
二 阶级的本质是一个经济范畴
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马克思阶级分析的价值向度
一 确立了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
二 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三 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二章 影响马克思阶级概念演变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变量
一 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发展
二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三 生产关系及阶级构成的变化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架构
一 后工业化主义的论调
二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
三 后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辩解
第三节 马克思阶级概念之当代问题
一 阶级是否是经济范畴
二 阶级结构是否两极化
三 阶级斗争是否必然发生

第三章 马克思阶级结构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理论
一 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
二 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
三 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
第二节 工人阶级概念的当代演变
一 当代工人阶级的新特点
二 工人阶级范畴的重新界定
三 全球化背景下的雇佣劳动阶级
第三节 关于新中间阶级的探讨
一 中间阶层的变迁及其含义
二 新中间阶级的阶级归属
三 新中间阶级与社会主义政治

第四章 马克思阶级形成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分层理论种种
一 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分层理论
二 功能论范式的分层理论
三 冲突论范式的分层理论
第二节 阶级划分的多重阐释
一 经济维度的阶级划分理论
二 政治维度的阶级划分理论
三 文化维度的阶级划分理论
第三节 阶级形成的核心要素
一 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
二 阶级形成与阶级斗争
三 阶级形成与政治文化

第五章 马克思阶级关系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阶级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 阶级与剥削
二 阶级与支配
三 阶级与异化
第二节 剥削理论的拓展
一 剥削概念的一般化
二 剥削理论的再建构
三 剥削的道德界域
第三节 异化理论的进展
一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新形态
二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归因
三 异化的消除与人的解放路径

第六章 马克思阶级政治理论的变革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论争
一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辩护
二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质疑”
三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第二节 阶级革命何以衰退
一 对“阶级还原论”的解构
二 革命主体的破碎说
三 理性选择与博弈论的解释
第三节 非阶级政治: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一 从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
二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对抗
三 从阶级的民主到激进的民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